通志簡體
通志的簡體是:通志。
通志的拼音是:tōngzhì。注音是:ㄊㄨㄥㄓˋ。結構是:通(半包圍結構)志(上下結構)。
通志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
表達意趣志向。猶通史。自宋·鄭樵撰《通志》,后遂成史書的一種體裁。地方志的一種。記載省級地方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如《畿輔通志》、《四川通志》、《江蘇通志稿》。通志[tōngzhì]⒈表達意趣志向。猶通史。自宋·鄭樵撰《通志》,后遂成史書的一種體裁。地方志的一種。記載省級地方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如《畿輔通志》、《四川通志》、《江蘇通志稿》。
二、基礎解釋
表達意趣志向。猶通史。
三、網絡解釋
通志(南宋鄭樵著紀傳體中國通史)《通志》當今稱其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中國通史。但中國傳統史學將其歸入典章制度的政書,列為三通之一。也有將其列入百科全書類的。全書200卷,有帝紀18卷、皇后列傳2卷、年譜4卷、略51卷、列傳125卷。作者鄭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幾次獻書。《通志》為紀傳體,但把年表改稱年譜,把志改稱略,保存了《晉書》的載記部分。總序和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除禮、器服、選舉、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通志》現存最早的刻本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單行本。
四、辭典修訂版
各省的志書稱為「通志」。如《江蘇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別于縣志而言。通達其意。《晉書.卷五一.皇甫謐傳》:「其后鄉親勸令應命,謐為釋勸論以通志焉。」書名。宋鄭樵撰,二百卷。仿通史的體例,起自三皇,終于隋代,以詳述歷代的文物制度著稱。采摭浩博,議論亦多警辟,至今資為考鏡。后人以此書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