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是為什么而讀書
為什么要讀書?知識是人類社會交流不可缺的一種必要需求。
子女成龍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隨著社會的發展,更需要知識武裝,可是社會在現實中是不均衡的,本人對子女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孩子小的時候,我只是要求小孩子養成有愛學習的習慣就好,在沒有走出社會自立生活之前,一定要多讀書。
我教育子女,讀書并非是為了日后能當官或什么的,而是為了能夠在書的知識海洋里能夠充實自己就好,知識再淵博,在社會上和生活上沒有實際利用也只是枉費心機
為什么而讀書?這是一個比較難于回答的問題。
法國作家妙莉葉芭貝里的《刺猬的優雅》,里面有一個又老又丑的看門人勒妮,50多歲了,又胖又丑,而且有很多惡習,但她只要有閑暇時間,她便會將生命中的每一分鐘用于讀書、看電影和聽音樂。
看的是關于歷史、哲學、經濟、政治、社會、心理、教育、心理分析等方面的書籍,當然還有文學。
通過讀書,她看到了從未接觸過的世界。
她也終于敢面對這個社會,并且很清楚地明白一件事:生活的很多苦難都只是肉體上的,只要靈魂能得到救贖,一個人就不會孤獨。
胡適先生認為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并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我認為讀書可以獲得知識,滿足求知欲。
其二,可以增長智慧和發展思維。
其三,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孩子喜歡聽故事,我們可以講一個《群鳥學藝》的故事,或者放動畫片,啟發孩子世界上有許多書籍,如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值得我們去讀書、去學習,像小燕子一樣學好本領,增長才干。
當然,要孩子們愛上讀書,一是要適時創設情境,營造讀書的氛圍。
由簡單的漫畫、連環畫入手,由淺入深,逐漸引導孩子讀整本的書;二是開展活動,如舉行《三國故事會》,如表演課本劇等等,分享讀書故事;三是注意選擇有益的讀物,推薦孩子去閱讀。
各位朋友,你們怎么認為呢?希望在下方交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