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蛇歌繁體
龍蛇歌的繁體是:龍蛇歌。
龍蛇歌的拼音是:lóngshé。注音是:ㄌㄨㄥˊㄕㄜˊㄍㄜ。結(jié)構(gòu)是:龍(獨(dú)體結(jié)構(gòu))蛇(左右結(jié)構(gòu))歌(左右結(jié)構(gòu))。
龍蛇歌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引證解釋
⒈古歌名。引春秋時,晉介子推從者有感于介子推從亡有功不見賞而作。一說為介自己所作。又名《士失志操》。其歌辭為:“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dú)怨,終不見處所。”見《史記·晉世家》。清沉廷文《廣事同纂》:“題壁作龍蛇歌。人知有晉文之介之推,而不知晉文之舟之僑。”
二、網(wǎng)絡(luò)解釋
龍蛇歌《龍蛇歌》是一首有關(guān)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綏,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追隨晉獻(xiàn)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國后,重耳立為晉文公,在封賞隨從臣屬時,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隱居于綿上(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被燒死。文公為旌表介之推的功勞,將環(huán)綿上山一帶封為“介田”,綿山也因之又稱“介山”。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等。《龍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獲封賞之后、隱于綿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記》則定為介之推的從者。先秦至漢代載有《龍蛇歌》的著作頗多,歌詞內(nèi)容大體相近,而在字句上則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從內(nèi)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傳約有兩個系統(tǒng):《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以及《說苑·復(fù)恩》為一個系統(tǒng),歌中都說到五蛇從龍,這是從先秦開始流傳下來的;《新序·節(jié)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為另一系統(tǒng),只是泛說蛇龍相從,這是流行于兩漢的新歌。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統(tǒng)中見于《呂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
三、網(wǎng)友釋義
《龍蛇歌》是一首有關(guān)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綏,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追隨晉獻(xiàn)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國后,重耳立為晉文公,在封賞隨從臣屬時,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隱居于綿上(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山中。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他堅持不出,被燒死。文公為旌表介之推的功勞,將環(huán)綿上山一帶封為“介田”,綿山也因之又稱“介山”。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介立》、《史記·晉世家》等。《龍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獲封賞之后、隱于綿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記》則定為介之推的從者。先秦至漢代載有《龍蛇歌》的著作頗多,歌詞內(nèi)容大體相近,而在字句上則有或多或.
四、漢語大詞典
古歌名。春秋時,晉介子推從者有感于介子推從亡有功不見賞而作。一說為介自己所作。又名《士失志操》。其歌辭為:“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dú)怨,終不見處所。”見《史記·晉世家》。清沈廷文《廣事同纂》:“題壁作龍蛇歌。人知有晉文之介之推,而不知晉文之舟之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