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門站崗的士兵屬于什么兵
當然嚴肅啦 。
天安門廣場也 。
你也不想想是什么地方。
每天來來往往的中外游客有多少啊。
他們這些哨兵展現了我們中國解放軍的精神面貌。
如果他們不嚴肅,懶洋洋的。
那怎么行啊!
游客可以和天安門前的站崗的士兵合影嗎站崗為什么要在明處?這不是暴露給敵人嗎?為什么不是暗哨?日軍山本特工隊偷襲趙家峪是怎么暴露的?正是獨立團的潛伏哨打響了救命的一槍,用李云龍的話說:“潛伏哨就是全團生命的最后保障,并且還要每天變換位置,準確潛伏點只有團長和政委掌握”!這個橋段不是編的,是抗戰時期的軍事常識,因為敵后游擊戰的殘酷,遠超你我的想像,鬼子也不是蔣軍,作戰主動性還是很強的。
其實戰爭年代部隊的警戒哨分為若干種,即有明哨、暗哨和流動哨,也有班哨、排哨等加強版,其用途也各不相同,題主顯然只了解了明暗哨的存在,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抗戰時期,日軍掌握著交通線并且機動性較強,在敵我態勢犬牙交錯的情況下,經常組織奔襲和夜襲,部分缺乏警惕性的部隊為此遭受了巨大損失。
1944年10月17日,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在河北豐潤縣楊家鋪子村召開干部擴大會議,傳達上級關于迎接大反攻的指示和研究后續部署,由于消息走漏,遭到日寇獨立第八混成旅團的奔襲合圍。
雖然村南的哨兵第一時間發現了敵人,然而由于敵人兵力太多迅速完成了合圍,最終在突圍中我方損失400余人,兩個警衛連傷亡殆盡,其他遇難者大多為地方干部。
其實在會議召開前,軍區保衛部門是有所警惕的,畢竟是全區干部大會,安全問題馬虎不得。
不僅在村頭有明暗哨,還在村南的“氈帽山”布置了排哨,如果是小股敵人偷襲完全沒有問題,可惜敵人來的太多了,最終由于敵眾我寡只能分散突圍,其中軍區組織部長周文彬同志也在戰斗中犧牲,另有不少同志被俘。
這次戰斗充分說明了敵后作戰的危險性,但是哨兵提前預警還是起到了作用,警衛部隊迅速投入阻擊作戰,與會干部也做好了突圍準備,否則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恐怕會犧牲的更多。
許多年前看過一部抗戰電影,應該就是以這次戰斗為原型拍攝的,也是在日軍一個旅團的夜襲和包圍下,我地方部隊和參會干部折損嚴重,縣委書記重傷被俘,村子里的百姓遭到屠殺(一群孩子被藏到了地窖里僥幸生還),可惜片名楞是想不起來了。
那么肯定會有軍迷提問,獨混第八旅團的鬼子就不會像山本特工隊那樣“摸哨”嗎?這就是低估了八路軍的戰斗素養了,以下大致說明各種哨位和哨兵的作用。
首先說明哨,這是部隊宿營后必須派出的哨兵,哪怕是在相隊安全的地區亦然,屬于軍事條令所規定的必須做法,一方面是顯示部隊的正規化作風,另一方面也是應對突發情況。
明哨的選位很重要,多卡在村口、路口或者隘口上,可以監視和警戒目力所允許的相當距離,不僅要求所在位置視野開闊,也必須是難以迅速接近的地點,所以明哨不完全等于“明處”,同時在戰爭年代哨兵的警惕性很高,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進入戒備狀態。
影視劇里那些傻頭傻腦一摸就掉的哨兵,基本都是胡扯,如果明哨那么容易被干掉,跟擺設有什么區別?然后說暗哨,也就是潛伏哨,這種哨兵基本安排在夜間,因為白天視野良好,明哨即可以警戒和發現很遠處的情況,但是夜里受客觀條件限制,明哨的作用大打折扣,這就需要潛伏哨的配合。
暗哨的哨位不僅非常隱蔽,并且可以隨時觀察明哨的狀態,所以山本手下的鬼子們一摸明哨,獨立團的潛伏哨立馬就開了槍(記得亮劍原著里暗哨隱蔽在樹上),盡管這名戰士很快就被沖鋒槍擊中犧牲,但這一聲槍響足已起到了預警作用。
再然后是排哨和連哨(也有班哨),一般是大部隊宿營和駐扎時,在村鎮附近的制高點上留駐的警戒兵力,至于是放一個排還是一個連,那就看部隊規模和制高點的環境了。
這種小規模 的警戒部隊占據著地形最有利的山頭等地,就算明暗哨全部失效,也可以在戰斗打響后頂上一陣子,為大部隊的快速反應和投入戰斗爭取時間。
比如在大別山堅持游擊戰的紅28軍,每次宿營都會部置明暗哨和排哨,1935年6月13日凌晨,紅28軍到達河南光山縣東南30里的梅大崗,準備在此休整兩日,軍政委高敬亭非常警惕,軍主力在村子里休整和打糧時,特地在村后高地上放出一個排哨。
正是這個可以瞭望很遠的排哨,及時發現了跟蹤而來的東北軍107師627團,紅28軍先敵部署和開火,一舉全殲該敵。
流動哨就比較好理解了,那就是沒有固定哨位的哨兵(也稱為游動哨),它是明暗兩哨的額外補充,負責在部隊宿營地附近巡邏和警戒,也彌補了明暗哨所不能完全覆蓋的監視區域,流動哨多為二人組或者多人組,戰爭時期巡邏時間和換班周期基本是不固定的,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至于明哨、暗哨、流動哨以及班排哨的安排,則需要指揮員根據所在位置和敵情具體掌握了。
同時,在所有的哨兵和哨位的部置以外,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都有指揮員不定時查哨的傳統,一是對哨兵的狀態進行監督,二是及時發現和處置情況,所以部隊的警戒部署是成體系的,而非想像的那么簡單。
“哨兵神圣不可侵犯”的標語,只是和平時期對法盲一種提醒的做法,戰爭年代沒這些花哨,實用第一。
哪怕是新婚之夜,本該入洞房的李云龍都沒忘記去查哨,這正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堅持敵后作戰的法寶。
站崗是一定要在明處!在影視劇中有許多這樣的鏡頭:我軍的哨兵在明處站崗,結果被敵人偷襲干掉,導致損失慘重。
所以有人會覺得:如果崗哨躲起來,躲在一個極其隱蔽的死角,讓敵人根本不知道哪里有崗哨,既能保證自己不暴露,又能保存自己,豈不美哉?這種想法當然沒有錯,但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一、什么是“站崗”所謂“站崗”,更多的是一種常態化的警戒,即在固定的哨位、固定的路線、固定的目標進行執勤、警戒,它最大的作用不是預防敵人襲擊,而是起到表明身份、警示門禁、出入檢查、查驗身份之類。
而像天安門這樣的地方,崗哨甚至是一種象征、一道風景;再比如邊防線上,站崗更多的是國家主權的宣示,風險性不大,但對禮儀、軍姿的要求更高。
崗哨還有標示作用。
通常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即使是沒有任何文字標識,只要有哨兵在站崗,那就表明此處是“有一定等級的要害部位”,例如油庫、彈藥庫、部隊駐地、臨時營地、橋梁、水庫、有一定級別的機關之類。
也就不自覺“不進入、不打聽、不拍照、不觀望”。
嚴格意義上來說,“站崗”是一種風險性不大、基本安全有保障情況下的常規勤務而已。
“站崗”的警戒等級,與守衛目標的重要性、周邊社情敵情、內部戰備等級有關,同樣是站崗,區別也大了去了。
但總的來講,明哨站崗,主要還是表明“存在感”。
二、戰時的“站崗”有什么要求如果是戰爭年代,明哨也是一定要存在的,基本上不會出現明哨被人悄無聲息地干掉的情況。
首先,如果是戰時,是不可能存在單獨執勤的哨兵的,通常是一明一暗、一明兩暗,兩明一暗,或者兩個相互能夠看到的明哨、甚至是“連環哨”組成,至于怎么配備,由軍事主官根據情況確定,敵人根本摸不清。
這樣的好處就是相互監視、相互照應、相互支援,一些設置得相當刁鉆的崗哨,只要你動了其中的一個,一定會“觸動”另外一個。
一些老練的軍事主官,設置的暗哨甚至會隔一會換一個地方,或者設置好幾個暗哨。
如果能夠同時干掉幾個崗哨而不驚動部隊,那仗也不用打了,畢竟擁有這樣行動能力的部隊,扳著手指頭也能夠數出來,還得擁有極好的運氣。
其次,戰時哨兵的設置是縱深配備的,與敵交接處的哨兵警戒性是最高的,而且擁有路障、照明,在兵力配備上往往是一個班、甚至是一個排,根本不可能被敵人一下子全部干掉。
就算把前沿哨兵干掉了,在距離他們不遠的地方一定會有另外的警戒哨兵,最終還是會暴露作戰意圖,那么也就失去了作戰意義。
例如電視劇《亮劍》中,山本特戰隊一出場就與駐扎在楊村的孔捷獨立團”接觸“了,哨兵槍一響,大夏灣的八路軍總部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山本的偷襲就此流產。
再比如山本特戰隊夜襲趙家峪,干掉了明哨,暗哨直接鳴槍報警,為獨立團贏得了寶貴的突圍時間。
三、崗哨的等級崗哨的嚴密程度與警戒等級,是與警衛目標的等級息息相關的。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凡是達到了師以上等級的部隊,哨兵的設置基本上是無懈可擊的,通俗地說:就是“暴力”。
可以說,哨兵基本上把司令部圍得水泄不通,用里三層外三層來形容絕不夸張,除了明哨外,游動哨、臨時哨、暗哨樣樣不缺,別說是人了,就算有個蒼蠅飛進去都難。
而且要到達要害核心部位,得先“滲透”至少三、四層崗哨,想一想其中的難度就讓人頭皮發麻。
就算是明哨,也會選擇視野開闊、視線良好、目光控制區域大的地方,甚至利用地形找一個敵人無法“直接攻擊”的部位,例如山包上、例如房頂上,例如大樹上,敵人想無聲無息地摸過來基本上不可能。
此外,部隊都會有查哨制度,一般由當天的值班主官查崗,有時間首長也拎個電筒出來查崗,哨兵真是一秒鐘都不敢疏忽啊!等級越高的部門,查崗越頻繁、越正規、越無懈可擊。
古代哨兵發現敵情后,會采取鳴鑼、狼煙、呼喊等方式通知大部隊,如今,哨兵還會借助觸發式、紅外式報警器、警犬,在戰時甚至會有地雷等協助“站崗”,進一步增加了警戒的技術含量!結語:無論怎么說,哨兵是一個責任心極強、警惕性極高、有一定風險性的崗位,作為哨兵就要時時刻刻提高警惕、隨時有戰斗意識。
在部隊站崗,最難忘的就是逢年過節,都是首長來站崗,讓我們小兵回營房過年……部隊的餃子真好吃啊……就是連長嚇得不敢放開吃,過一會朝崗哨那邊張望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