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的網絡解釋
封泥的網絡解釋是:封泥(名詞解釋)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后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封泥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引證解釋
⒈謂用泥封緘文書。古代文書囊笥外加繩捆扎,在繩結處以膠泥加封,上蓋鈐印,以防泄密、失竊。也有將簡牘盛于囊內,在囊外系繩封泥者。盛行于秦漢。清末以來,此項遺物發現甚多。參閱清吳式芬陳介祺《封泥考略》,清劉鶚《鐵云藏封泥》,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王國維《齊魯封泥集存》,馬衡《封泥存真》。引《后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唐李林甫《嵩陽觀圣德感應頌》:“目對封泥,手連印署。”王國維《<齊魯封泥集存序>》:“竊謂封泥之物,與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種類,較古璽印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為用至大。”⒉此謂守關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據守雄關。引《后漢書·隗囂傳》:“元(王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唐太宗《入潼關》詩:“棄襦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二、漢語大詞典
(1).謂用泥封緘文書。古代文書囊笥外加繩捆扎,在繩結處以膠泥加封,上蓋鈐印,以防泄密、失竊。也有將簡牘盛于囊內,在囊外系繩封泥者。盛行于秦漢。《后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唐李林甫《嵩陽觀圣德感應頌》:“目對封泥,手連印署。”王國維《〈齊魯封泥集存序〉》:“竊謂封泥之物,與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種類,較古璽印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為用至大。”清末以來,此項遺物發現甚多。參閱清吳式芬陳介祺《封泥考略》,清劉鶚《鐵云藏封泥》,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王國維《齊魯封泥集存》,馬衡《封泥存真》。(2).《后漢書·隗囂傳》:“元(王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此謂守關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據守雄關。唐太宗《入潼關》詩:“棄襦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三、國語辭典
古人未有紙時,以簡素傳遞信息,為防私拆,在繩結開啟處,以泥封緊,加蓋印章,故稱為「封泥」。其殘存者,對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頗有助益,如馬王堆一號墓「轪侯家丞」封泥。封泥[fēngní]⒈古人未有紙時,以簡素傳遞信息,為防私拆,在繩結開啟處,以泥封緊,加蓋印章,故稱為「封泥」。其殘存者,對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頗有助益,如馬王堆一號墓「轪侯家丞」封泥。英語sealingclay,lute法語lut
四、辭典修訂版
古人未有紙時,以簡素傳遞信息,為防私拆,在繩結開啟處,以泥封緊,加蓋印章,故稱為「封泥」。其殘存者,對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頗有助益,如馬王堆一號墓「軑侯家丞」封泥。
五、關于封泥的成語
泥封函谷 丸泥封關 一丸泥封函谷關 白絹斜封 比戶可封 比屋可封
六、關于封泥的造句
1、芽娘舉起手中紅色的瓷瓶,掀開封泥往下搖了搖,“壺是挺重的,怎么里邊什么都沒?”。
2、聽到精彩處酒癮一犯,從柜臺下直接拎出一大壇酒,拍開封泥,咕咚咕咚就是一通好灌。
3、開封,泥沙淤塞的黃河邊一座古都,在公元一千年時曾是全世界無與倫比的首善之地。
4、據了解,這些秦代封泥勾勒出了秦代官僚機構的網絡圖,涉及“三公九卿”制度及一些當時的主要官職。
5、封泥,水泥封涂一種物質,如曬干的粘土或水泥,用于綁裹和密封管道的連接處和其它連接點或覆蓋以有孔的表面以使之牢固。
6、一名爐前工人說,高爐出鐵口的封泥燒得很結實,過去開鐵口時,大家為節省時間會使用氧氣焊燒割,常弄得濃煙滾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