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為何被稱為渾然天成的千秋絕調?
李白一生似乎對月亮情有獨鐘,我們都知道他那首著名的“舉頭望明月”,我們也知道他那首“玲瓏望秋月”,我們還知道他那首“月下飛天鏡”,我們更知道他那首“卷帷望閆空長収”,同時也知道他那首“長安一片月”,更有意思的是,傳說李白是醉酒以后下水捉月亮淹死的。
李白《峨眉山月歌》連用五個地名,但我們絲毫不覺堆積多余,反倒覺得構思精巧,名詞運用之妙。
本詩純粹的從自然物態中出,而且是隨手寫出,渾然天成不見雕琢跡象,正如金獻之所說的“天巧渾成,毫無痕跡,故是千秋絕調”。
也實現了李白本人的詩歌美學理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詩歌出神入化,大抵皆因自然之功太過神妙,本詩提及的地名順序而出,也是李白的行程軌跡,看似一路敘事其實景色亦隨之而來,景來情至,另有一番氣象,因此便有“浩氣噴薄,如神龍行空”(清?趙翼語)之感,而并不覺堆積板滯。
李白在蜀中長大,他二十歲左右曾漫游峨眉山,明靜,皎潔的峨眉山月給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月是故鄉圓,以后,不管他到哪,心頭總會漾其那輪親切,溫暖,明靜的峨眉山月。
二十五歲時,意氣風發的李白認為,大丈夫應志在四方,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家鄉,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絕唱。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歷代以來,人們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
認為它思入清空,響流虛遠,靈機逸韻,渾然天成,妙絕千古,為何這樣說呢?首先,構思精巧,連用五個地名,巧妙地敘寫了李白乘舟,順水行駛千里的出蜀行蹤。
古人寫詩,忌用人名,地名,何況是連用五個地名,換作別人,肯定不行,只有李白,才能把它們熔鑄在一起,并且毫無呆板,堆砌之嫌,讀來仍然讓人感到自然,流暢,明快,顯示出了李白非凡的藝術天才。
其次,詩歌展現了空靈優美的意境。
首句,寫靜態之景,詩人站在舟中仰望,雄偉秀麗的峨眉山上空,高懸著明靜的半輪秋月。
次句,繪動態之景,清澈的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的映影。
江上行船,只有乘舟人順流而下,才能看到山月隨波的曼妙景色,本句也暗示了詩人順流東行之意。
另外,峨眉山月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蘊意豐贍,且引起人無窮的遐想。
詩人乘船從平羌江,進入岷江,到達清溪驛。
過了渝州,即重慶,就可以向三峽進發了,可以想象,雖在秋季,江水依然浩大,船行疾速,可謂一日千里。
思君的君指什么呢?酈道元在《三峽》中寫到,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也就是說,三峽山勢高峻挺拔,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所以,這里的君當然指“峨眉山月”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
詩歌貴在含蓄之美,思念故鄉月,當然也蘊含了思念故鄉的親人,朋友,山山水水。
如果說僅指某些專家所說的朋友,就缺乏靈性,太呆板了。
出蜀幾十年后,李白在另一首峨眉山月歌里寫道“月出峨眉照蒼水,與人萬里長相隨”,可見,詩人描繪峨眉山月,是為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無限依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