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美食(1)
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有很多人傳承家鄉傳統美食了——-老鼠糖球、蔥管糖、桂花糖餅……現代人都過著國外的節日,———萬圣節,圣誕節……我們可是中國人,為什么不過自國節日呢?這個問題,我還得以后再說吧!
2018年11月2日,育才小學五年級三班舉行了一次活動——-制做、品嘗一個叫“老鼠”的糖球。
首先,制作老鼠糖球,我們得先做麥芽糖,制作它,師傅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時間,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先培育麥芽,自己種,再斬碎麥芽備用,然后淘洗大米,鋪蒸架,把洗好的大米倒進里面,開始生火蒸飯,在蒸的時候,要鋪大米,并檢查氣孔,邊燒邊翻米,燒好后,得把大米強制冷卻。過一會兒拌入麥芽,拌好后再轉入發酵池中,添加熱水,過六小時后翻漿。點火,準備熬糖,把漿水倒入鍋中用旺火加熱后過濾雜質。觀察糖情,并炒糖。慢慢熬制,再檢查一次最后,再加工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你看,光是制作麥芽糖就要這么長時間……
下面,就是做老鼠唐糖球了。首先要把麥芽糖拉硬,需要費很大的力氣。漸漸的,唐變成了白色。然后把糖鋪在一層黃色的粉上,加入準備好的豆沙餡,包在里面,搓成長條拉出像老鼠一樣的尾巴就完成了。
“哇!好好吃呀!”大家都可喜歡了。
我們現在是祖國的小花朵,長大后就是祖國的大樹,我們一定要傳承中國的糖文化。
學做美食(2)
星期五放學回來,媽媽教我做了一道美食——胡蘿卜炒肉。
我按媽媽的要求先把胡蘿卜洗干凈,豎著切成兩半,再切成片裝入盤中;然后拿出一個洗干凈的青辣椒切成細細的條形;最后又掰了幾顆大蒜用刀拍扁去皮,切成小蒜粒,做胡蘿卜炒肉的食材就準備好了。
在媽媽的協助下,我開始炒菜了,首先打開煤氣灶,把油倒入鍋中燒開,將切好的肉片放進去炒至半熟,加入少量的鹽和醬油,大火再翻炒約20秒,裝入盤中備用;接著把胡蘿卜和青辣椒放進鍋中翻炒,加入適量的鹽,待炒熟后又把盤中炒好的肉放進鍋中一起混炒一會兒;最后把大蒜也放入鍋中,翻炒一下,好吃的胡蘿卜炒肉就可以出鍋嘍!
胡蘿卜炒肉這道菜做法比較簡單,但非常美味,我很喜歡吃。更重要的是媽媽告訴我吃胡蘿卜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例如:胡蘿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胡蘿卜素,可以預防便秘、腫瘤,對皮膚和眼睛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能減少眼睛疲勞與眼睛干燥。
希望大家快快行動起來一起學做這道美食吧!
學做美食(3)
我很喜歡看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回家吃飯》......我幾乎每期都看。 我十分羨慕那些大廚做出的琳瑯滿目、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今天終于有機會,我也想露一手。我做的是刀削面。
首先,我把手洗凈擦干。然后把面粉倒在砧板上,一邊加水一邊揉面。可是這面粉卻有點兒不夠乖巧,一會兒漫天飛舞,一會兒又像一團稀泥。只聽爸爸在一邊不停地指揮著:“加點兒水......水多了,加點兒面粉......。”我便一會兒加水,一會兒加面粉,還得使勁地揉面。不一會兒功夫我的手便又酸又軟的。我心想:“吃點兒刀削面還真不容易啊!”我真想放棄,但一想到做事不能半途而廢我便繼續揉面。我使出渾身解數,一會兒壓,一會兒打,一會兒揉......衣服和褲子上也弄上了面粉。過了好久終于把面粉揉成了面團,可以準備下鍋了。
爸爸燒水,我調作料;爸爸削面,我看水......不一會兒,三碗香噴噴的刀削面端上了桌子。雖然沒有外面飯店弄得好看,但是大家卻吃得十分開心。
以后我還會學做更多的美食給家人吃。
學做美食(4)
我是一個什么美食都愛吃的小妞。我雖然愛吃,但卻不愛做,哎,要學做美食,太難了!
今天,老師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學做美食,哦,聽起來很好玩,但是做起來可就不容易了。回家的路上我不停地想,要做什么呢?“沙拉,面包,對了,就做蛋糕吧!”我高興地大叫。
開始做蛋糕了,媽媽拿出一張表格對我說:“內容都在這張表上,按照上面的方法做就可以了。”“好吧!”我好奇地接過表格,點了點頭,認真地看了一遍。對照著表格開始準備食材,從柜子里拿出兩個碗,再從冰箱里拿出四個雞蛋,最后打開電子稱,拿出打蛋器,裝好,接著拿出一個小碗,倒入面粉,“多了,多了!”媽媽叫道。“哎呀!”我急忙倒出一點……
終于準備好了,我小心翼翼地敲開一個雞蛋,蛋黃放在一個碗里,蛋白放在一個碗里,“成功了!”我歡呼道。我又拿出一個雞蛋,噠!的一聲,雞蛋碎了,我驚訝地大叫,手忙腳亂地清理,再拿出一個雞蛋,我更小心了,“OK,終于好了!”我歇了一口氣。
接著要打蛋白了,媽媽把打蛋器的使用方法清清楚楚地寫在了紙上,我輕輕地拿起打蛋器,握好,把速度推向5檔,叮叮當當,蛋白一圈一圈地轉了起來,像一群頑皮的小朋友,嬉戲打鬧著;也像一陣陣龍卷風,卷走了一切。隨著打蛋器不停地攪動,蛋白越來越稠、越打越厚,越打越吃力,終于打到像一層奶油似的,一根筷子插下去不會倒,到了這個程度,就代表蛋白已經制作成功了,而我也覺得手心被震得好痛……
終于打完蛋白了,我按照媽媽寫的把面粉倒進蛋黃了,“哎呀,倒到地板上了!”我大叫。“哎,太不小心了。”媽媽掃起面粉。我只好重新倒面粉,用勁攪拌,起先,面粉都黏在碗邊,像一個不會游泳的小朋友,害怕下水,必須用湯勺輕輕地刮下來攪拌,漸漸的漸漸的,原本金黃金黃的蛋黃變成了淡淡的檸檬黃,而且還越來越稠。等面粉和蛋黃融為一體的時候,說明就攪拌好了!
最后一件事當然就是把鍋熱好,為了防止粘鍋,所以要倒入適量的食用油并抹勻整個鍋底,再把蛋黃和蛋白倒在一起,攪拌均勻,變成了淺淺的麥子的顏色,再倒入鍋中,三十分鐘后看成果啦!
叮咚,打開電飯鍋,整個家里一下子充滿蛋糕的香氣。我撒了葡萄干,又讓它多燜了幾分鐘,吃起來更香了!不僅有那原滋原味,還有自己成功的喜悅!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是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付出,就一定沒有收獲,只有認真、執著腳踏實地地做事情,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學做美食(5)
昨天晚上,方老師在班級群里發了青陽縣實驗小學“抗疫情·21天爭勞動章”的活動通知。作為少先隊員的我,肯定要積極行動起來啦!我今天就對媽媽說,讓我自己炒一道菜。
媽媽說教我炒土豆絲,我的眼睛里馬上閃出了亮光,開心地叫道:“好啊,好啊,還等什么呢,快點開始吧。”說著,媽媽拿來了一個大土豆,又接了一盆溫水,讓我先洗土豆。“我搓、我搓、我搓搓搓……”我一邊哼著小曲一邊洗。這時媽媽說:“可以了,去削皮吧。”說著她遞給我了一把削皮刀。我接過削皮刀,小心翼翼地削去土豆的“衣服”媽媽緊張地看著我,時不時冒出幾句:“小心點,別傷到手了。這里還有皮,不要分心,認真點。”
終于削完了,我終于不用聽媽媽的嘮叨大法了。我以為我已經可以收工了,誰知媽媽說:“別走,擦絲器拿來,擦土豆絲。”我馱著背找來了擦絲器,遞給媽媽。媽媽教我怎樣用擦絲器:“先用左手拿著擦絲器的上端,再用右手把土豆壓在擦絲器上面,再用力摩擦土豆,土豆絲就會從這些小洞里鉆出來,就可以了。”
我看著媽媽做以為很簡單,可是呢,我學了好大一會兒才學會,哎,真是太難了。接著,媽媽拿出菜板,把蔥姜蒜切碎。我看著媽媽那靈巧的手拿著菜刀,就問媽媽:“媽媽,你小時候手有沒有被菜刀劃傷過呢?”“當然有啦,你看,我這大拇指還留著疤痕呢!”說著媽媽把她的大拇指給我瞧,嚇得我都不敢碰刀了。
媽媽把配料都準備好后,讓我把土豆絲洗了一遍又一遍。媽媽告訴我,這樣子洗去土豆的淀粉,才能把土豆炒得爽脆而且不粘鍋。
一切都準備好了,打開燃氣灶,可是過了好半天,媽媽也沒有把油拿給我。我問媽媽:“媽媽,你怎么不去拿油哇?”媽媽回答我:“要等鍋里的水份干了后才能倒油,否則鍋里會噼哩啪啦地炸響。”說完,媽媽就拿起鍋把鍋里的水珠給倒掉。接著媽媽拿來油壺讓我倒油,我不敢,可是我一向要強,只能硬著頭皮把油倒在鍋中。接著讓我放蔥、姜、蒜。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倒入鍋中,看著它們在鍋里跳舞了,媽媽讓我翻炒一下,然后倒入土豆絲,“噼里啪啦、刺啦刺啦”頓時鍋里像唱歌一樣。我聽到這聲音連忙向后退了幾步。媽
媽看著我,無奈地上前幫忙。媽媽翻炒幾下后我就不再害怕了。我到了自己原來的“工作崗位”用鏟子翻炒,加入了一勺鹽,媽媽遞給我白醋,讓我倒一點點在鏟子上,再翻炒幾下,香噴噴的土豆絲就出爐了啦!我裝盤端出了廚房,放到了餐桌上,就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夾了一些吃了起來。“嗯,真好吃。”我邊吃邊說。
終于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我和弟弟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感覺這盤土豆絲是我長這么大吃到的最好吃的一道菜了!
如果有老師和同學想吃土豆絲的話,可以找我哦。
學做美食(6)
過春節總少不了一種傳統美食——臘肉。在我家鄉,每家每戶臘月初旬就開始忙著制作臘肉。因為臘肉是春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臘肉全體呈金黃色,瘦肥相間,只是看看就讓人口水直流,胃口大開。
臘肉的制作材料很單一,就是豬肉。雖然制作材料簡單,但制作過程不簡單哦!首先把買來的的豬肉放上鹽巴,放在通風處晾幾天,然后燒柴生火,切記火不要大了,再在火上撒一層厚厚的木屑。等有煙冒出時就可以熏肉了。
熏肉時,要用專門的架子把肉架住,并且蓋上蓋子,以防因為煙火散開,導致豬肉熏烤不均勻。雖然不用專人一直看著火,但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去看看。這不但是因為怕肉被烤糊,也是為了把握火候。——火太大或太小都烤不出原汁原味的臘肉。兩三天過后,金黃噴香的臘肉新鮮出爐了。這時候,人們通常用繩子把臘肉從小到大串好,再整齊地晾在房梁或竹竿上,以備春節時享用。
臘肉的烹調也很有講究。它是烹飪界的“百搭王”,與任何一種食材搭配,不但能成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還別有一番風味。就拿小炒中的芹菜炒臘肉來說吧。先把臘肉切成薄片,再往鍋里放些許油,待燒熱后爆炒姜蒜和臘肉,最后放入芹菜一起炒。用不了多久,美味可口的芹菜炒臘肉就做好了,真讓人垂涎三尺啊!
臘肉既是春節的一道家鄉菜,也是中國傳統美食中的一員。但在我心目中,它不再只是一種食材,而是屬于中國的一種傳統習俗文化。它源遠流長,深厚久遠,它將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閃閃發光!
學做美食(7)
團圓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團圓代表著一家人團團圓圓,每年也只有這么個節日一家人才可以如此整齊。
在春節,外婆為我們精心準備了一桌年夜團圓飯,特制的大型火鍋,大缽子肘子,紅燒鯉魚,外加蘿卜,青菜等各類蔬菜,燒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美食。全家十一個人圍坐在桌邊,歡聚一團,真是有說不完的情趣。
過年,時間更新;團圓,空間更新;新春團圓,是生活的更新。新的一年,去一個新的地方!這個新年怎么過,自己做團圓飯;一家圍著電視看春晚,農家熱炕頭守歲;大年初一頭一天,電話拜年,手機發信息,那才叫現代!
過年了,更能讓我們感受到生活好上加好!
春節,我的家鄉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圓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
人們極重視團圓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趕,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團圓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后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弟弟在外婆家門前拿著沖天炮朝空中放。“怦!”一陣響亮的聲音過后,一束束五彩的煙花直沖天空,頓時,黑幕中紅的,紫的,藍的,黃的星星閃耀著奪目的光彩。看:那一朵朵煙花在天空中飛舞著,有的像閃閃的珍珠,有的像藍色的寶石,它們帶著我們新年的希望升上神秘的夜空。
我喜歡團圓飯,因為我喜歡團圓的一家人。
學做美食(8)
過年啦,過年啦,在吃貨們眼里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而我就是一個當之不愧的.吃貨。
“哇,這個我要,這個我也要。”和媽媽一起去選年貨,作為吃貨的我當然不會把吃的買少,看著這些琳瑯滿目的好吃的,我忍不住什么都要,雖說我是吃貨,但是我卻沒有暴飲暴食。每當家人提給我買吃的我就會蹦蹦跳跳的。媽媽不禁抱怨:“我怎么養了你這個小貪吃鬼呢?”我就會笑嘻嘻的對媽媽說:“沒辦法,我就是這么個小貪吃鬼。”于是媽媽沒辦法,就把我要的吃的都買下了。別看我是個吃貨,可是我一點都不胖,這可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呢!
過小年了,媽媽要包餃子,這可是我喜歡吃的,平時我們一家人都很懶,所以更是懶得包餃子,這下終于有餃子吃了。“姍姍,快點過來幫我包餃子。”遭了,又聽到這句我最討厭的話了,沒辦法,不愿意也得去幫媽媽包餃子。不要看我不愿意包餃子,但是包起餃子來還是很漂亮的,只不過就是餡大了點而已!
其實我還是更喜歡吃豬腳一點,所以嘛,我這個當之不愧的吃貨是一定要吃到嘴里的,實在不行就用我的必殺技,撒嬌,飛眼,一起上,媽媽沒辦法,每次我用必殺技的時候都會如愿以償,所以嘛,吃貨還是得有必殺技,否則是一定不會有好吃的呢!
餃子和豬腳好像有點不搭,嘿嘿,反正我這個吃貨今天是吃定了,管它搭不搭呢,能吃到好吃的就好。媽媽經常說我這個樣子,就像是好久沒吃到好吃的了似的,其實不然,只是天性愛吃而已,再加上我是怎么吃都不會胖,所以我吃東西就更大膽了,沒必要在意身材走樣,這才是我最驕傲的事。
我這個吃貨的春節就一直沉浸在吃上面,有吃的就快樂,嘿嘿,吃貨們的春節一定都很快樂!
學做美食(9)
爸爸說包水餃要先調好餃子餡。爸爸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韭菜和木耳,剁碎,倒在盆子里,給我一雙筷子讓我攪拌攪拌,而他炒雞蛋去了。過了一會兒,爸爸拿著剁碎的雞蛋塊來了,只見爸爸把雞蛋塊倒入盛餡的盆子里再加上各種調料,再次攪拌,就這樣餃子餡做好了,接下來就要和面了。
爸爸拿出面粉倒在盆子里,然后加些水開始揉搓,一直揉搓成一個大面團,這時候,包水餃要用到的材料都齊全了。
爸爸拿出一小塊面,揉成長條,切出面劑子,摁一下,再用搟面杖搟出圓圓的面皮。我把面皮放在手掌心用筷子放入適當的餃子餡,對折中間捏幾下,再把兩邊的皮往里折,把折進去的邊摁成好看的花紋兒,一個餃子便包好了。雖然一開始包的不好看,但在爸爸的指導下,我包的水餃越來越好,不一會兒,水餃便全部包完了。
水餃是東漢張仲景發明的,原名叫嬌耳,它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特別是春節的時候幾乎每家都包水餃,因為它代表著團圓。
我喜歡吃水餃,更喜歡中國的美食文化。
學做美食(10)
中午,我想了又想,不知學什么好。我想學煎餅,可爸爸說沒面粉了;我想做鹵雞爪,可爸爸說太復雜。想了又想,還是不知學什么好,就在這時,爸爸說:“你不是想吃魚嗎?那就來學蒸魚吧!”“好”
我說做就做,拿來一條魚,可是,拿來了魚又不知道要干什么,這是,爸爸走過來,說:“魚要先洗干凈,特別是魚頭和魚肚子,魚肚子里有一層黑膜,一定、一定要洗干凈!”我聽了爸爸的話,又看了看魚,只見魚留出了血紅色的血水,魚嘴張的大大的,黑黑的眼睛像在盯著我一樣,我想拿也不敢拿,反而還退了幾步。爸爸見了忙給我做示范,只見爸爸把表面洗好,又去洗魚肚,接著又把魚嘴敞開,更仔細的洗了又洗,然后,把魚遞給我,說:“試試看!”終于,我鼓起勇氣去洗魚頭,終于,魚洗好了,我松了口氣。把魚晾干后,就接著下一步了。下一步,要把魚身正反兩面切三刀,撒上鹽入味。爸爸小心翼翼的把刀遞給我,并教我怎樣拿刀。爸爸說:“拿刀要小心,手稍往前一點,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刀,另一只手手指彎曲,用彎曲的地方頂著刀片,這樣就不會切到手了!”爸爸握住我的手,先切了三道,讓我找找感覺,我卻突然害怕起來,刀那么鋒利!我的心一下子懸了起來,會不會切到手?……終于,我慢慢的切完了,高興的歡呼了一聲,懸著的心也落了下來。接著是撒鹽,“撒鹽要撒仔細!”爸爸強調了一遍,“這步對我來說是小ks,我肯定能行!”“魚肚也要哦!”“好啦”我熟練的撒上鹽,接著又在魚肚里撒上鹽,還在下面撒一層姜和蔥。就這樣魚初步完成。
接著,準備好鍋,就要開始蒸魚了。這時,我好奇地問爸爸:“為什么不用煎的而用蒸的?煎的不是更香?”“因為蒸的魚營養不會流失!”“哦,原來是這樣啊!”
開始蒸魚了,爸爸說:“只要十分鐘就夠了!”“這么快!”我驚嘆道。要先把煤氣灶打開,開大火,等鍋響起來的時候,就開到中火,十分鐘到了就可以關火了。最后,放些醬油和蔥點綴一下,一條蒸魚就大功告成了!
吃著自己做的美味蒸魚,一股成就感涌上心頭,心里也美滋滋的。同時我也明白了:有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做起來卻不容易,但任何人都可以做好,只要仔細、認真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