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什么(1)
有人說,它是自由的囚籠;有人說,它是逍遙自在的天地;還有人說,它是進取的慫恿者。總之,它的背后,潛伏著一個天大的陰謀。
它很是神奇。青少年是它唯一的接觸對象,但所有一切的青少年都無法透知它身后的那個天大的陰謀。它是哭哭啼啼,使得青少年相信了它的眼淚?還是它神力無敵,使得青少年全都屈服于它的魔爪之下?還是
它究竟是誰?
6月18日,是我們初一年級進行期末體育統考的日子。統考下午舉行,可自打下午出門開始,衣服和肌膚就是始終黏在一起,捏著紙巾的手也一直沒閑著。我們班是要先進行50米跑。還在候場時,班主任像只陀螺似的直繞著我們旋轉。54的腳一不小心扭傷了;24時不時搓搓手,跺跺腳;63緊張得腿都打抖了,哎,63就是我。50米是考前練得最少的一項,而且我的反應總是比別人慢半拍,還曾經有過那次慘痛的教訓:小學時代,作為田徑隊的一員,我為了一次的訓練,竟因為跑得太沖太猛而導致重心不穩,搖搖晃晃,一個趔趄,結果,在那鮮紅的塑膠跑道上沾滿了我不幸的細胞。這時,班主任轉到了我的身旁。
“我們的體育委員,你怎么了?”老師問道。
我的心咯噔一跳,沒辦法,只好把心事告訴了老師。同學們都圍過來了,誰都沒想到身為體育委員的我竟會怕成這個樣子。31拍拍我的肩膀,對我柔聲細語道:“沒事的,相信自己嘛!我比你還差咧!”被安排和我一同跑的17大叫一聲,“63你怎么了?這不是你的風格呀!應該跑出你的狂野來,可以吧?!逼渌瑢W也開始嘰嘰喳喳互相訴說道,紛紛互相安慰。咦?怎么沒有人嘲笑我呢?老師在一旁咯咯笑道:“體育委員得起到帶頭作用啊!11和17,63交給你們了!”我分明看到老師拿毛巾的手也在不停地往額頭上揮去。我又看看其他班級,沒有一個班級有班主任在管教。
17觸不及防給了我一個擁抱,是那么的緊,她是想把她滿腔的信心同我分享?還是想同我一起分擔我的憂慮?我不知道,我只明白有一種力量,她叫做友情;還有一種力量,她叫做師生情。她們如同兩列磁懸浮快速駛入我昏暗的山谷,貫穿我周身的經脈,我被注入了什么,我想,應該是自信吧!
它笑了!似乎一切事物都掌控在它手中,盡收眼底。
跑道上,隨著裁判員的哨聲驟然響起,11和17首先跨了出去,63隨后也起步了!我們三人就像三支離弦的箭似的,撒開腿狂奔出去,飛身沖向終點,氣層的包夾根本無法阻攔我們前進的步伐。終點近了,更近了,我用盡周身殘氣,噴發了出來。感覺我整個人都要虛脫啦!“5道,8秒2!”啊!滿分啦,還達到了中考的標準。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嘛!
初一年級的50米考,女生8秒4是滿分,中考的是8秒2。嘿嘿,我們三都得滿分啦!實心球和立定跳遠我都得了滿分。17也是一樣。
41是我的同桌,按老師的要求,我們彼此之間互相幫助。41的英語數學不太穩定,我就使盡渾身解數,日復一日地跟她講解題型和練習。41總是閃動著她那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看著我。41的筆記作得很快,我就常常借她的政史書來補筆記。
51是我的好朋友,那次和她勇闖陰森恐怖的初三教學樓的事還浮現在眼前。
我和51鬼鬼祟祟地溜到樓下,整棟大樓是毫無生機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樓道就在眼前,我和51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小心翼翼地往上爬。51一直在念叨:“萬一上邊有人下來了怎么辦?”當時我就想,這家伙未必也太膽小了吧!“拍拍——,”“乓!”的一聲清晰地闖入我們的耳屆,緊接著,就是一連串急促的腳步聲。呀!有人下來啦,我一轉身,正想叫51快跑,但樓道上早沒了她的影子。
作業數星期四的最重。許多同學寫至凌晨,往往星期五早晨,部分同學們在自覺“認真學習”,個個“兢兢業業,”不知勞累。但到了課間,可就沒有“認真學習”的派頭了!有的同學在伏頭補覺,有的在揮筆疾書,也有的在玩耍打鬧。
課堂上,回家復習上,課前預習上,我們辛辛苦苦,不知疲憊;課間上,周末里,假日里,我們盡情玩耍。
青少年你們在干什么?你們要干什么?它對一切都了如指掌!
青少年你們在歡笑,在學習,在友誼中健康成長,你們要為自己前途努力奮斗!它是你們的幫手,是你們成功路上的一塊墊腳石。
它究竟是誰?
它是青春的象征。
它是活力的高標。
它是友情的見證!
它是——校園
少年什么(2)
國學是什么?看完了“青少年經典誦讀大賽”讓我對國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大賽里的參賽者都非常棒,特別進入冠軍賽的選手就更厲害了,一路過關晉級,對答如流,一定是看了非常多的書,而且對歷史感興趣。參賽的選手們一開始都很自然,輕松地回答問題,隨著比賽的進行,每個環節都有人被淘汰下去,選手越來越少,競賽越來越激烈,大部分選手都緊張起來,只有最后獲得冠軍的那個女同學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靜,從容鎮定,最終獲得了冠軍。
通過觀看比賽,我覺得參加決賽的選手都看了非常多的國學經典,知識都非常豐富,最后的冠軍不一定是知識最多,但是她的鎮定、冷靜幫助她戰勝了對手。這種素質是從那里來的呢?——我想這正是長期學習國學的結果,國學經典中那些良好的品德陶冶了她,讓她能從容面對競爭,答對了不驕傲,答錯了不氣餒。
國學是什么?就是比賽中的詩詞、名言、名著嗎?我認為這些只是國學的一小部分。正好,這個春節爸爸送給我一套他從臺灣帶回來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讓我對國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從“有四只眼睛”的倉頡創造文字,伏羲看到“龍馬”畫出了八卦,竹簡流出了“汗青”“詩三百”在田野里傳唱,到“老師中的老師”孔子寫下《春秋》,國學就在中國的大地生根發芽了,從夏商周,直到現代的十多個朝代,二千多年里中國文化一點一點地增加,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部中國歷史不就是國學史嗎?
等等!國學可不止這些?!爸洳豢蔀槎鵀橹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孔子、范仲淹、文天祥等數不勝數的圣賢、英雄,他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從哪里來?他們的豐功偉績從哪里來?——都是從國學里來的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來發揚國學只讀書可不行,還得在生活中實踐它,在學習中實踐它,用國學的精神指導我們在家里如何孝敬父母,在學校里如何尊敬師長,如何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在社會上如何遵守公共道德,如何對國家奉獻,讓國學在我們身上重新煥發生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每個人都能自覺地按國學的要求去做,每個人都仁義禮智信,我們才能自豪地對世界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炎黃子孫!
少年什么(3)
我走進餐廳,正巧一曲《漁舟唱晚》傳來。它如一股涓涓細流匯入我腦海中的湖泊,泛起一周波瀾。我的手隨著音樂不自覺地彈撥起來……
“你這是在彈古箏?”一位同學好奇地問,“我怎么沒聽你提起過呢?”“因為我現在已經不彈了,”我應道,“從上初中就沒再彈過?!薄澳悄阋欢ê芟矚g彈古箏吧,幾年沒彈了還能記著手上的動作。”我心頭一緊:“我真的喜歡嗎?”同學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小時候的我并不喜歡彈古箏,甚至有些討厭它。一周一次的古箏課使我有些厭煩,家中的練習讓我疲倦,每次彈前彈后摘戴古箏指甲更是讓我心中不悅。直到上了初中因學業而拋下古箏這個大包袱時,我才徹底地松了一口氣。
“事實上,我一點兒也不喜歡彈古箏。”回過神來,我還是搖了搖頭?!芭妒菃帷蓖瑢W半信半疑地看了我一眼,不再說什么。
吐露了心聲,我卻覺得心里空蕩蕩的。我是真的不喜歡彈古箏了嗎?可回想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古箏——還只是一架被別人用過的“二手”古箏時,心里竟是得了寶似的開心。我等不到帶好古箏指甲,直接用手在琴弦上劃過。雖然只有一串悶悶的聲音,我卻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轉眼間,古箏在我的手中像是綻開的美麗花朵,散發出縷縷幽香。當我奏起一曲《高山流水》時,側耳傾聽,指下的琴聲或厚重如山,或奔騰似水。我便陶醉在這方樂章中,眼前隱約映出一幅山水畫來,好像還有清風拂過耳畔。一曲終了,我緊閉著的雙眼緩緩睜開,周遭空無一人,更談不上喝彩聲。然而我的內心卻是極大的滿足。我知道,我于古箏,古箏于我,互為知己。
我的思緒從記憶中跳出,手又隨著音樂彈起來,畢竟《漁舟唱晚》是我曾經最拿手的曲子?!澳悄阋欢ê芟矚g古箏吧?”同學的問題又閃現在腦海。但這一次,我心中卻藏著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我曾以為古箏帶給我的只有乏味,卻不曾感受到它與它帶來的旋律、指法早已聚成一股流水,流進我的記憶長河中,滋潤著我成長,引領著我邁步向前。
終于回家了!我迫不及待地奔向塵封已久的古箏,一曲《漁舟唱晚》從我指下緩緩流出……
少年什么(4)
在童年的記憶里,除了學習中的趣事之外,更多的是童年生活艱辛的記憶?!稗r村的孩子”早當家。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吧?
那是把干糧都用籃子釣起來的歲月,是“半大小子吃怕老子”的陳舊記憶了。自己上學歸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給家里創造點收入!農村里一年里養頭豬,給孩子們養幾只山羊,在歲末時扯幾尺布做身新衣,攢點零花錢。就是這兩樁事成了自己懂得人世艱辛的,在無意間給家庭創著收入,心靈滲透著一種解不開的情結。(
(
放學后,自己先是扒下饅頭籃子,稍稍填一下自己的肚皮.然后就要想到給家中的小豬和山羊去弄“食糧”了。那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每天就是這樣默默背起柳條筐子,走向洼里。滿載而歸,在同齡的伙伴里自己是干活最干脆利落的,村中百姓口中有我很好的口碑。
歲月流逝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勤勞帶來的收獲,每年的'春節都有一身新衣穿在身上,在街上賣油條的攤上,也有了自己得到爸媽的允許去買的身影,很是自豪呢!
自己9周歲的一個夏日,已經學會頑皮的自己,在中午放學回家后的時間里,自己逃了出去,痛痛快快地玩了一中午。當回家吃飯時,才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家中的山羊在院中咪咪的地叫著,自己沒有給它去打菜!父親黑著臉,沒有說別的話,吩咐哥哥把我用繩子綁在院中的椿樹上,好好讓我反思。自己就那樣靜靜的呆在那,沒有怨恨,自己知道父親的脾氣秉性,最恨不愛干活的孩子,這是他一生勤勞的原則體現。
那次的懲戒使自己永遠銘記于心,從那以后再也沒有犯類似的錯誤,年齡稍稍長點后,自己又多了一份更艱巨的任務,承擔起自己一家人的用水問題。那需要到距家有300米的水井里去挑水,自己稚嫩的肩頭就這樣硬撐著,扁擔和裝滿水的水桶的高度在顫顫悠悠的晃動下,已經和自己的個頭一般高,跌跌撞撞的往家里走,很是艱難。但奶奶依然進行著她的理論說教:“你爺爺一早晨就挑滿兩大水缸呢!你可以早晨挑幾挑,中午再挑。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應該能為父母做點事了”。自己就默默的堅持著,把扁擔挽回一點吊索,繼續把水挑了下去。
歲月悠悠,自己已經而立之年,依然在工作之余跑回家中替父母分擔勞作。累一天下來,很是滿足和幸福。也許這是少年時的習慣對自己的影響吧,勞動著,并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