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三窟(1)
從前,在一個山腳下住著兔子一家,這一家三口人都很機靈卻不說,而且還見多識廣。
有一天,一家三口要去人類的世界玩玩。去哪里呢?要知道人類可是最喜歡大驚小怪了,如果三只兔子出現在大街上,一定會出現轟動效應。
“我看去鄉村,安全嗎?”主婦媽媽提議。
“可我想去城市……算了,隨你們便!”小兔子自知沒有發言的權利,所以主動棄權表示中立,有一句話說得好:“人貴有自知”。還沒有“兔貴有自知之明”之說。
“頭發長見識短。”一家之主爸爸發話了,“去城市,見見大市面。就這么定了。”
第二天,它們上了人類的公交車,去了人類的馬路,結果走進了一戶人家的別墅,里里外外進行了一番詳細地參觀考察,簡直就像考古學家。
回來時,它們被堵在公路上,發生了被一群人圍觀的怪事,三只兔子費了很大的力氣,跑出了人們的包圍圈,出去后,立刻議論紛紛。
“這人,人哪,也太討厭,咱們又不是熊貓,哎,幸虧咱們跑得快。”兔子爸爸上氣不接下氣地說。
“可不知是咋的!哎,我說去鄉村,你就是不聽,這要是讓人捉住,看你怎么辦!”兔媽媽口氣中滿是埋怨的語調。
“也不全怪咱們,那些人類絕對有病。一個個全都處在更年期,沒事凈找事,小事變大事,沒事就鬧事。”小兔子這回有了發言權。
“不過,不是沒收獲,而是增長了很多知識,讓我們大開眼界,你看人類的房子多漂亮啊!”兔子爸爸還真沒白當一回考古學家。
“對,明天,咱們改造自己的房子吧!”
“好!好!”小兔子的建議得到全票通過。
于是,這家人開始了緊張的房屋改造。
不僅擴大了面積,從0.5平方米擴為30平方米,并且擁有了浴室、廚房、臥室、健身房,而且還是四層小樓,并建了附帶游泳池的花園。
而且還采納了小兔子的建議,房子建有大門、小門和旁門三個門,這樣出行方便不說,而且車庫也可以少建一個門了,兔子家可謂豪華氣派。
有一次,一只狐貍堵在兔子窩的旁邊,要等它們餓得不行出來,一舉吃掉。可是兔子們卻從另兩個門逃出,買東西吃了。后來,餓死的卻是狐貍。以后,只要是聰明的兔子,居住的房子都會有三個門。
狡兔三窟(2)
上集說道:村長探測出了兔子在最近十天會來到青青草原,把草吃完,那么羊村的命運會怎樣呢?請看下文。村長對小羊們說:“為了不被餓死,我的大家快去準備糧食!”懶羊羊說:“對對對,我絕對不做餓死羊!”全體暈倒。小羊們都在努力地割草,唯獨懶羊羊在一旁睡懶覺。
喜羊羊無奈地說:“這家伙就只會吃,只會睡,真是條大懶蟲!”沸羊羊看不過去了,說:“看我怎么教訓他!”沸羊羊對他來了一個重重的一拳,懶羊羊依然無動于衷,還睡著香,沸羊羊只好把村長給找來了。村長慢悠悠地走啊走,比蝸牛還要慢,喜喜羊羊只好一個箭步地把村長給拉了過來,村長對喜羊羊說:“幫我把臭臭草拿來。”喜羊羊捏著鼻子飛快地拿來了臭臭草,村長用夾子夾起臭臭草,放在懶羊羊的鼻子面前,懶羊羊“哇——”的一聲從吊床上滾了下來,“哇——”,又是一聲,“好痛啊!”懶羊羊大叫。
沸羊羊把懶羊羊給抬到急救室里去擦了。喜羊羊在懶羊羊摔倒的草叢中發現了一個盒子,交給了村長。村長把盒子帶到了實驗室,戴上手套,打開了盒子,盒子里面閃出了一道亮光……
(盒子里裝的是什么呢?請看下集《神秘的信》。)
狡兔三窟(3)
《狡兔三窟》之改寫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狡兔三窟》之改寫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從前,有一只兔子,它家中的胡蘿卜吃完了,又沒有錢再去買,趁著天黑就去老黃牛家偷了幾個。
沒想到被森林法官獵狗知道了,發出了逮捕令,捕捉兔子。不久后,兔子就被捉上法庭問案了。獵狗對兔子說:”兔子呀兔子,你很機靈,就連狐貍都被耍弄過,的確是大伙兒的好榜樣。可是為什么要偷胡蘿卜呢,青草到處都有,難道不能吃嗎?”
“我也是身不由己啊,法官大人,胡蘿卜里含有最豐富的胡蘿卜素,最有營養,也是兔子最愛吃的食物,說,不吃胡蘿卜能做到嗎?”,兔子回答道。
獵狗是個鐵石心腸的家伙,它根本就聽不進兔子的一句話,一聲令下,兔子就被關進了土牢。兔子一看,心里樂開了花,心想獵狗真是草包啊。晚上,趁著看守打瞌睡,趕快打了一個洞,一溜就溜出去了。
獵狗知道了,氣得火冒三丈,只好再次下令捕捉兔子。
可是,狡猾的兔子早就給自己做了好多的”家”,并且在它家四周打了好多個洞,你從這個洞捉,它從那個洞跑,從那個洞捉,它就從這個洞逃。
們說說,獵狗還能抓到機靈的兔子嗎?
狡兔三窟(4)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釋義】三:虛指,多的意思;窟:藏身的洞穴。狡猾的兔子有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多指做事留有余地,具有多種應變能力。
【歷史典故】
孟嘗君,戰國時齊國的貴族,他承襲其父田嬰的封爵,被封于薛地,人稱薛公,號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在齊國擔任相國時,門下有數千名食客。他曾聯合韓國和魏國,大敗了秦、燕、楚三國,因此聲名遠播,威震一方。
孟嘗君門下有個名叫馮諼的食客,雖然沒有什么名望,卻多次提出過分的要求,孟嘗君都滿足了他。一次,孟嘗君詢問門客中誰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債,馮諼自告奮勇接受了這個任務。臨行時,他問孟嘗君回來需要買些什么。孟嘗君隨口說缺什么就買什么。馮諼到薛地后,把百姓欠債的借據全都燒毀,說這是孟嘗君的命令,于是百姓對孟嘗君感激涕零。
孟嘗君得知此事后,問他為何如此,馮諼說,他見相國什么都不缺,就缺一個“義”字,因此就以相國的名義將債契全燒了,把“義”買了回來。孟嘗君聽了不高興,但也沒有公開責備他,只是漸漸疏遠了他。
一年后,孟嘗君遭人誹謗,被齊王免除了相國的職務,只好回到薛地去。離薛地還有一百多里路時,百姓就前來迎接。孟嘗君此時才知道馮諼給他買的“義”的珍貴。但馮諼對他說:“聰明的兔子有三處洞穴,才能免于獵人的獵殺和猛獸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個洞穴,還不能高枕無憂,讓我幫你再鑿兩個洞穴吧。”
于是,孟嘗君按馮諼的要求給了他五十輛車子、五百兩黃金,前往魏國。馮諼見到魏王后就開始稱贊孟嘗君才識出眾,受百姓愛戴,讓惠王深感孟嘗君是個有才之人,便馬上派使臣去齊國聘請孟嘗君來魏國當相國。齊國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擔心孟嘗君為別國效力,便恢復了孟嘗君相國的職位,還親自向他謝罪。這樣,馮諼為孟嘗君鑿成了第二“窟”。
之后,馮諼又建議孟嘗君向齊王請求賜給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這樣一來,齊王就會派兵來保護,而薛地在齊國的地位就非同尋常了。宗廟在薛地建成后,馮諼對孟嘗君說:“三個洞穴已經鑿好,今后你可以高枕無憂了。”
【成長心語】
破釜沉舟,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魄力,但它并不適合所有人,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為自己留一條后路,當自己被逼無奈的時候,起碼還可以有一個藏身之所,這便是“狡兔三窟”的智慧。對我們平常人來說,凡事要學會留有余地。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有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間;留有余地,才能做到均衡、對稱、和諧;留有余地,才能做到進退從容、屈伸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