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小滿(1)
白天工作在酷熱的天空下,氣溫接近40度,感覺身體似乎也增加了溫度,心里難免添了少許煩躁,可為了自己當初的選擇和決定,或是那份責任,我必須堅持和永遠的熱愛這份工作。
最近,一到夜里總有雨來陪,還有那風與雷。風聲、雷聲、雨聲和其它聲響組合交織在一起,就如動聽的交響樂在演奏,加上氣溫比白天下降不少,空調也不用打開,有如此的景致和情趣,睡眠難得好上了幾天,我心中無限的愜意。
雨夜中,雨打芒果、風襲鳳凰花的景象是不敢奢望和想象,也不易觀望的。第二天起個早,視野中的那一景,那一地殘花敗果,慘不忍睹。那一顆心,那一份情,怎不叫人猶傷與痛楚,心底溢出的那種滋味,誰會與我同感,我又與誰傾訴、品味?唯有獨自傷感,暗暗憐惜大自然那些早謝的生命。
這夜,雨依然來臨。入睡之前,因是網友,喜歡進入新浪博客搜讀一些文章,尋覓自己生活或心靈深處需要的那份寧靜和休閑,以解白日的辛勞和乏困。被雨水浸濕過的泥土散發出的氣味不時從窗外飄進屋,滿滿一屋彌漫著泥土潤濕的清香和雨水的氣息,沖刺著全身的感官細胞,這樣的境況自然比白天舒適了很多,平添少許的涼爽。我不斷地撫弄著鼠標蕩漾在思想與文字的海洋里。
忽然,《歲月閑章之立夏》的文字映入眼簾,字里行間的東西闖入了我心田,這是一篇云南小小的文章。小小是我非常熟悉的博友,常常光顧和拜訪她的空間,并慢慢細嚼她的文字。玉溪城市百科網站玉韻溪聲版塊,她上傳了許多文章,每一文我反復地看。從中獲知她與我同居一個縣城。生活中雖對她不是很熟,但我知道其人與其貌。對她的印象是瘦弱、嬌小的女子,大多時間她喜著一身衣袂飄飄的裝扮,樣貌很顯古典和賢惠。非常欣賞她的文字,每每看到她的文字,恰如飲嘬到一壺剛沏好的茶,清香爽口,回味無窮,給炎炎夏日增添了一絲絲涼意。品讀她的文字,柔美、細膩自不用說,她對生活的素材或文字隨手拈來,描寫是那么淋漓盡致、流暢自如,十分瀟灑,不得不佩服。其實,她對生活的觀察和品味,作為男人寫手們是無法表現和述說。也許這是人類性別之間的特點差異,或兩性間是無法比擬,諸如性格、生理、心理等。感謝上蒼為人世間創造了男人和女人,讓世界共擁男人和女人的那種美麗和神秘,享受男性與女性之間不同的氣質,品讀男女不同的味道。
小小在《歲月閑章之立夏》之前,還寫了《歲月閑章》之《立春》、之《雨水》、之《驚蟄》、之《春分》、之《清明》、之《谷雨》。我想,這哪是什么閑章嘛,分明是一篇篇好文、佳作,文字里透出了生活,顯現了她的身影,還有她對生活的感悟和享受,對美麗人生的向往。我和她雖同居一個縣城,可同一個時刻、同一個季節、同一個景致、同一棵鳳凰、木棉、同一株茉莉、蘆薈,還有那江河、岸堤、田野、榕樹、芒果、木姜子等,我就無法形成文字,而這一切在她的筆下確是那么的親切和富有靈性,我內心十分羨慕她的感悟與文采。
過了立夏,小滿就該來了。期待小滿,期待小小的《歲月閑章之小滿》。
人活在世上,不必追求太多,什么大滿意、大滿貫那是極少數人的。一個小老百姓,對自己目前的境況有滿足感就行,像一份穩定的工作、一份夠生活開支的薪水、一個舒適的居所、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和睦的家庭之類,何嘗不夠幸福,還要追求別的什么?
既然說起小滿和大滿,此時不由想起曹阿瞞及《觀滄?!芬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代梟雄曹阿瞞雖沒能滅了孫權和劉備,沒能一統中國。但我想,阿瞞寫《觀滄海》時,即使他胸懷期盼,可他的內心應該是滿意和滿足的。否則豈會有歌以詠志的心態。
蘇軾的《赤壁懷古》中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中的場面和人物正如王羲之文中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所述。無論曾經的輝煌騰達,最后均煙飛灰滅、過眼云煙。古人、名人尚且如此歷經和感嘆,今人又何必嘆惜!抱怨人生的許多不如意。
過了冬至,立春很快就來,年復一年,二十四節氣總要更替輪回。人生路上,風、雨、雷、電,酸、甜、苦、辣,順與不順,滿意不滿意,好與不好,貧窮與富有,看淡了,想明白了,生活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日子還依然繼續,不過,生活一定要有點期盼和向往。
從我自身來說,工作中整天面對的對象皆是十七、八歲的高中學生,他們身體的成長也趨于豐碩和飽滿,但尚未成熟,如同小滿,他們的心理和文化知識也較稚嫩和匱乏,不夠成熟,尚需補充和豐富。在目前的境況,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引領,期望小滿們能夠健康發展,不要過早的凋謝和突變,而最終成為大滿,這就是我這個教育者期盼的小滿。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不積小滿,何以成大滿。美麗的中國需要無數的小滿積累,小滿成山成海時,大滿何愁,那中國幸甚,幸甚!
期待小滿,小滿來了,小滿多了,大滿還會遠嗎?
描寫小滿(2)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這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歌,其中第二句的“滿”,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節氣“小滿”。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滿這個節氣,我們一起來查查資料吧。百科上給的資料是這樣說的: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開始慢慢飽滿,但還沒成熟,只是小滿還不到大滿。小滿的時間大概是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小滿的氣候特點是南北溫差縮小,降水增多,這就是俗話說的“小滿大滿江河滿”。
在我們生活的廣東,小滿之前就會很潮濕。在潮濕的那些天里,家里要門窗緊閉,為了防止發霉,還得開著空調和抽濕機。抽濕機很神奇,每天不停地工作,像變魔術一樣,抽一會兒就會變出滿滿一箱水。小區里的清潔阿姨們也很辛苦,她們總是要用干拖布把車庫和走廊里的水拖干凈,以防老人們和孩子們滑倒。
小滿之后,天氣就會越來越熱。有風的時候,家里要開著窗戶吹風;沒有風的.時候,就要開著空調或者風扇,以防中暑。奶奶也會給我煮綠豆湯、酸梅湯,放學回來喝上一碗,涼涼的,舒服極了。
所有的節氣都有它自己的特征,需要我們細細觀察,多多去想。
描寫小滿(3)
小滿,太陽黃經為60度。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志,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現象叫做物候。
小滿三候: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學的國家,《詩經》記載:“四月秀羅、五月鳴蜩、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是中國最早的物候專著,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后,《呂氏春秋》、《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物候的內容,并逐漸發展成一年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中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冬去春來,從小寒到谷雨這八個節氣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意思是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法。為了準確形容,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將其稱之為這一候的花信風。
描寫小滿(4)
刮了一天的風,傍晚天就陰了起來,云是潑墨的黑。晚間一覺,黎明窗外已經落雨了。夢擾良宵,睡意全無,索性撐油傘訪小巷。聽自己的高跟鞋清脆地敲擊著小巷里石板, 看燈影將我的影子拉長,心底悠悠。蕭蕭之雨最能洗滌人的心靈,不錯,時急時緩的雨聲像一首久違的鋼琴曲,讓世界變得寧靜;這干凈的聲音許是搖曳在伯根杯里的紅酒,彌漫在空氣中是細細的香甜,讓心中洋溢起一種不可名狀的歡樂。
天色漸亮,鳥聲和著雨聲一呼百應鳴響起來!沒想到雨天里鳥兒們依舊這般歡快!側耳細辨,有畫眉、白頭翁、布谷,還有幾種說不出名字的,日里在枝椏上見過,喜歡一種很瘦小的鳥,以前從沒見過,現在卻時常出現。毛色雪白,飛得疾跑得快,能發出多種聲音且鳴聲清脆悠揚。想起那天放學歸來途中從頭頂飛過一只毛色艷麗的野雞,好大!美得耀眼,乎地閃近灌木叢中不見了。最多的當然還是喜鵲、麻雀。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小村的鳥類突然多了起來,大約因人們的環保意識強了,招來許多瀕危的鳥群在這里復蘇。鳥是種很美的東西,象征著輕盈、自由、無羈。雨天里觀鳥、聽鳥都能給人一種放松愜意的精神享受。
這綿綿蕭蕭、淅淅瀝瀝、如煙似霧的雨,總是最擅撩撥記憶琴弦的玉指。憶起初中時很討厭大雨后的周末。因為要騎自行車上學,途經十多里的土路。給雨泡過的土路泥濘不堪,到處是農機車的車輒和泥水坑。沒有一定的騎車技術是非得摔跟頭、弄一身臟水不可的,或者陷進泥坑中動彈不得。幸好周末雨后總有爺爺相伴。每當要離家了,爺爺就穿上雨靴,上身披塊化肥內袋剪開的塑料膜,嘩啦啦地走出五六里路去送我。遇到泥濘的地方就爺爺就扶我過去,爺爺的手很大很干燥,拉著它心里充滿安全感。即便送到村口,老人也肯不回去。我說:爺爺你回家吧,我自己走沒事。爺爺說:我送你走上好路再回家。到好走的路了,我極力要求爺爺回家,老人才停住腳步,站在那里,看我走。霧蒙蒙的,我走段路就向爺爺揮揮手示意他回家,爺爺也向我揮揮手,示意我快走,別管他。就這樣頻頻回首翹望,直到爺爺消失于視線之外,也不知道爺爺有沒有回家……
又憶起年幼時入秋的雨后,天氣放晴,奶奶常扶她的拐棍引我去翻曬給雨打濕的柴火,或是一堆玉米皮或是一堆收集的枯楊葉,找塊干土地,把柴火攤開,曝于陽下,等它變干。一生節儉勤勞的奶奶即便體弱病纏,仍舊認真地做著這些零碎的活計,她眼睛里燃著冬日溫暖的希望。憶著奶奶這些柴火,想著我也許可以為一些困難打倒,遇著了陽光,仍要爬起來,展示人生的艷麗!
天繼續放亮,風中的云薄了、輕了、散了,太陽在鳥的喧鬧聲中擠出云層,發出曙光。是上班的時間了。
日子久了,回憶也堆積得快要發霉了,要找個晴天拿出來曬曬,那些需要忘記的事就讓它像浮光一樣飄散;需要銘記的事如火般燃燒出正能量。于是驀然發現:心是空靈的,夢是明朗的,生活是清澈的……
描寫小滿(5)
初夏的風,拂在人的身上有種舒爽的感覺,拂在麥的身上,卻有了不同的感受。立夏一過,麥子在一次次的涅槃中,迎接一年中最為愜意的節氣的到來,那就是小滿。
小滿,一個令人很神往的節氣,給人透逸出一種蒼綠但又濕潤的氣象。在我國北方,小滿意味著麥子漸漸飽面,走向豐滿的時節。這種天色里的陽光,總是在麥田的上空,照耀出一地獨特的味道,令人心醉神迷。
麥穗搖曳,將積淀了一個冬季和春季的風情展露在了陽光下。我行走在鄉間初夏的風中,看小滿時節到來前的麥子,滿目歡喜,滿懷驚奇;看太陽下每一株小麥,正孕婦一樣,在翹首期盼。童年的往事,仿佛隨著明顯在慢慢飽滿起來的顆粒中,漸行漸遠……
我在麥穗飽面的時日,看清了歲月不但弄人,也弄莊稼。人年輕時,塵間的許多事很復雜,卻看得很簡單;等到意識成熟時,看懂了光陰,卻已換了歲月。
小滿來臨前的麥穗,和人一樣,把許多心事都寄托給了飽滿。許是一個轉身,就隔一場夢的距離。人滄桑了,麥粒成熟了。
幾十年很長也很短,一個人行走在天地間,行走于城市與鄉村間,看小滿節氣即將到來時的麥粒,那是脹滿了希望的喜悅與蒼茫后的絕望。我觀麥,麥看我,都似曾相識,又倍感陌生。我觀望村子里那些已經遭人遺棄的故居時,在這里我又看到了曾經居住在此的主人,似乎還留下了往昔生活的味道——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淡淡的味道。在這些無人問津的味道里,我從破敗的木門間,嗅到了世間的唯美,大氣,以及俗煙和因果,間或夾有前世今生的輪回……
這種大氣場的深切感受,還在于陽光下的樹影,夠濃、夠重地投放到門上總是掛一把生滿了銹斑的鐵鎖。老屋本已被拋棄,再加上屋墻四壁到處坍塌出一個個的大洞,從外面看過去,空寂的房屋便一覽無余,為何還要再上一把鎖呢?
生銹的鐵鎖,不僅銹紅了曾經的時光,也斑駁著老屋往昔經歷生與死的傷痕。一把鎖,也是鎖住了人對逝去歲月的無限懷戀。
陳舊的房屋,積淀了百年的繾綣,在風中,在雨中,潮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
老屋住著老光陰,人從一茬接一茬參差地走來又歸去中,品咂夠了變遷的滋味,喜在其中,悲在其中。
小滿時節到來前的鄉村,田野,麥子都風情萬種,就是迎面拂上來的風,也似乎攢足了上千年的塵世緣,吹在人的臉上,纏綿又妖嬈;吹到麥穗上,麥粒鼓脹起萬年的期許。
陽光步履輕盈,樹的影子,麥的影子,房屋的影子都在懷戀中加深了色氣。老屋則孤零零地,但很厚實地蹲守在歲月滄桑的門口,看天是天,看地是地,不悲觀,不憂傷,絲絲入扣地守著,直到永遠。
千年的村莊,千年的麥粒,流淌中氤氳著千年的歷史文明。一穗正在灌漿的麥子,就是一挺傳說,挑動一桿苦難和欣慰;一枚遲落的花,意味著鄉村一首神奇的歌謠,彌漫在寂靜的村巷……
一段回憶,在小滿到來前的光陰里,浸透了一個季度最濃烈的氣味。一穗飽面的麥,就是一挺煙火下的江湖,攸關生和死。讓這一時刻的寄托,在麥粒漸滿的關口上,生出重量,給人以心勁,給麥以擔當。
人的一生都在翻閱歲月留下的傷痕,生離死別不再成為遙遠的記憶,它是切膚之痛,一直都存在于人的生命途中。
時光可以過濾一切,卻過濾不了生死岸邊的風景。一道傷,凝成了鄉村往事,在俗煙里裊娜,升騰。
住到太陽上的目光,比小滿節氣還要炙熱,比光陰里的呢喃還要多情,比脹滿了希冀的麥粒還要熱烈。
人從麥漿的香味里走過,從鄉村的風俗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厚重和大氣。一穗麥,灌滿了世情鄉音;一個節氣,彰顯出天地的萬般道理。
我行走的方向,很有韻味,很別致,腳尖的朝向,就是生活的朝向。鄉村不孤單,老屋不寂寞,在這里還有人的思想在時時刻刻做陪伴。
小滿時節的天,很有氣質,很不尋常,那種干凈的藍,襯托得白云如同受洗的靈魂,毫無雜質地游弋在麥田上空,飄拂在村莊的頭頂。
麥熟一晌,蠶老一時,這是農耕文明的圖騰帶給人歲月變遷的魅力。人行一世,淪落凡塵,數十載,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光陰給人留下了什么?一盞燈,還是一抹黑,只有心知道。
一穗麥,已被小滿節氣照亮;無論是結束,還是開端,飽滿起來的麥漿香卻是陪伴鄉間田野永不飄散的魂。
直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