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和爸爸讀了一篇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這是魯迅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發表在《中華時報.動向》上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寫了中國人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開始,中國人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整個封閉了自己。再到把東西送出去,但不根據禮尚往來的規矩,說:“拿來!”中國人怕了“送來”的東西,先是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之后是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直到印有日本“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開眼光,自己來拿!
我們要有選取地拿。要拿到好的,首先,要挑選、辨別。如果班里有個同學,十件有九件不如你做得好,但有一件比你強,你要不要向他學習呢?如果你要讓自己更優秀,顯然是要向他學習的。而學習的前提就是虛心,不能因為你其他方面比他強就看不起他。
在寫作文時,應對作文題目,你也許有許多素材可供選取,然而,這時你就應想想,什么素材寫起來更有新意,更合題意。你要迅速地做出最有價值的選取,最后選定一個,把它“拿來”!
但是有些東西是否拿來就要思考了。一個同學玩電腦游戲十分入迷,水平極高,常和一群玩友吹牛,他似乎有了人氣市場。當你于一旁“隔岸觀火”,你是否感覺自己被冷落了?你要不要也加入他們玩游戲的行列,從而和他們一齊交談呢?再則一伙人在一齊吸毒,你會加入嗎?應對如此誘惑,到底是該“拿”還是該“舍”,相信聰明的你會做出合理的選取。
讀罷此文,爸爸也是感慨頗多:如果我們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我們就務必向其他國家、民族認真而有鑒別地學習精華。同時還應當有自信。在學習過程不忘自我,不失自我。同樣應當不自私,學習不是為一已、一家、一集團的利益,是為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總之,我們應持續清醒,既不為取得的進步和成績沾沾自喜,也不因別人真誠或故意的稱贊而麻痹。
學習其他國家、民族優秀的東西,發揚我們國家、民族歷史上優秀的東西,努力創造更優秀的東西--包括制度、經濟、文化、道德等,這應成為我們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