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神曲《狐貍叫》(非常特別的一首歌,你也可以聽一聽哦),這首歌的精神是喚醒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鼓勵相互傾聽,甚至期望人與動物之間也能平等相處,相互傾聽,相互理解。
這則新聞中反復提到的傾聽一詞,讓我想起了最近讀的一本書《傾聽孩子》,作者帕蒂.惠芙樂在書中詳細闡述了傾聽這一簡單動作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書中一再強調傾聽所能帶來的意想不到的作用。作者認為讓孩子傾訴,父母去傾聽,孩子自然會宣泄出不良情緒,繼而充滿正能量,自己找到帶給自己不良情緒的問題癥結所在,并解決它。因為當我們努力的去做孩子的傾聽者,孩子才會對我們更加信任,更加有安全感,才會在傾訴中宣泄,進一步才有勇氣有辦法解決自己成長道路上遇到的種種問題。
我們都知道,要想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只有他自己(她)從內心發現問題所在并積極想辦法解決,才真正有效。作為父母,言傳身教,引導勸說,甚至代勞,最終都要觸及到孩子的內心,讓他(她)自己去思考去行動,才對解決問題有作用。而本書的作者認為,傾聽是最有效的幫助孩子解決成長問題的辦法。
那么怎樣才能做一個有效的傾聽者,讓孩子暢快的傾訴呢?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闡述怎樣成為一個好的有用的傾聽者。其中“不發表自己的建議,只做一個傾聽者”這一條至關重要。另外,我們要學會找到或創造合適的時間,地點,讓孩子無障礙地敞開心扉地向我們傾訴,當孩子開始傾訴時,我們要專注地傾聽,等等,這些都是成為有效傾聽者的關鍵。
這讓我想到,我常常在我的美容師那里,不由自主的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愁,而我的美容師,是一個善于傾聽的人,況且,她從不會給我建議,總是引導我不斷訴說,每次我都心情很舒暢。我常常納悶,是什么力量讓我不斷的去我的美容師那里,是她的美容技術嗎?不,不是技術,是那個令人放松的環境,是她的善于傾聽,才吸引我不斷地去。還有媽媽,她總是非常喜歡和我在衛生間里,關著門,暢快地聊聊,聊完之后,總是心情大好,干什么都有勁。去了北京之后,也總想回阿克蘇,其實媽媽想和我暢聊也是她總想回來的原因之一。從我自己和媽媽的感受,我們不可小覷傾聽和傾訴的作用。
寫到這里,我想到,我何曾認真地傾聽過兒子的任何傾訴?總是他剛一開頭說,我就生硬地打斷,然后非常教條地告訴他你應該怎樣怎樣,而我得到的結果總是孩子皺緊了眉頭,閉緊了嘴巴,離我遠去。我們成年人尚且需要傾聽的對象來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緒,何況是孩子呢?仔細想想,我們的確總是不專注不耐煩孩子的發言以及情緒的宣泄,總是打斷和阻礙他(她)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總是急不可耐的給出自己的建議,以為那才對孩子有幫助。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不比我們成年人少。如果在父母這里,在學校老師那里,他們找不到傾聽的對象,他們就會出去找。不知不覺中,我們發現,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卻有了一幫似乎比父母還親的朋友,甚至戀愛的對象。
這本書對我很有啟發。我相信,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做孩子最好的傾聽者,孩子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的感想只提到作者一小部分的內容,還有更多更詳細精彩的內容,你是否也想一讀為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