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當代文學史,與“文革”題材相關的作品撲面而來。“文革”時期不是一個屬于文藝生存的時代,是文藝遭受踐踏的時代,是無數文藝工作者的噩夢年代,是一個糟糕透頂的時代。
然而,“文革”結束之后。關于“文革”題材的文學作品卻像雨后春筍一般的現出勃勃的生機,較短的時間內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縱觀這些作品,它們的格調都是比較沉重的,陰暗的,悲觀的,滲透在字里行間的盡是血和淚,以及對于過去那個時代的反思和詛咒!這充分體現了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場政治斗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巴金紀念自己亡妻的散文《懷念蕭珊》便是這類題材文章的優秀篇章之一。
在這篇悼文中,作者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飽蘸對愛妻的無盡思念的筆墨,追憶了自己與蕭珊在“文革”期間的不幸遭遇,以及對蕭珊在臨終前后發生的一系列情景的敘述。文章最后以簡練的語言追述了作者與蕭珊的戀愛和生活歷程。這是一篇吊念亡妻的動人詩篇,同時也是對“文革”期間殘酷的政治斗爭的血淚控訴書。
作為一名著名的現代作家,巴金理應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他的生活應該是優于常人的,他的才智理當充分施展,為新生的共和國而貢獻力量。但是,那幫無知可恥的政治狂徒居然也要這么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慘遭迫害!自己被莫名其妙地批,無端地關進“牛棚”,這已經足夠彰顯了這個時代的荒誕和政治的混亂。但這些還不夠,作者本人或因為“十四卷‘邪書’”而被“當作‘罪人’和‘賤民’看待”,但是蕭珊也同樣難逃厄運,被無知小孩任意辱罵,被罰掃大街,“遭受人們的白眼,人們的冷嘲熱罵”,甚至在患上癌癥之后都難以得到治療,連住院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她有什么錯?難得僅僅是因為“他是巴金的臭婆娘”!
巴金對亡妻的愛情刻骨銘心,跨越生死,這篇文章以巴金特有的樸素語言向讀者傾訴著那些難以回首的往事,內心難以抑制的悲憤和對亡妻的無盡思念,在作者看來,蕭珊不僅是廝守了三十多年的妻子,更是“最親愛的朋友”,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那些狂熱而無知的政客們的黑暗交易奪走了他的愛妻。文章中雖然沒有對于那場浩劫做出任何評論,只是如話家常般的敘述了一些生活事務,但作者的悲憤之情在無意中自然流露,這與巴金本人的偉大人格有關。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滿懷激情的寫道:“我絕不悲觀。我要爭取多活。我要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我要為這種偉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質致上深深的敬意!
只有牢牢記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歷史重演,阻止“文革”的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