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藥》可以算是經典中的經典。這篇小說短短幾千字,卻將魯迅心頭的擔憂,對愚昧無知者的諷刺,全部表現了出來,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下隱藏著深層的含義。其中華老栓的行徑暴露了當時人民是多么的無知迷信,老栓妄圖拿那所謂的血饅頭,來救他兒子的命。小栓也真是可憐,被這毫無科學道理的“偏方”活活害死。而店中人們的談話,更是封建思想統治下人民的真實反映。接受新思想的年輕人夏瑜被殺害,人們卻不理解這個人。“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你想:這是人話么?”康大叔的這句話充分暴露了當時人們的奴性十足!人民習慣被奴役,習慣受控于他人,這便是當時人民的現狀,封建思想仍未消退,這也正是魯迅的心頭之恨。魯迅先生棄醫從文,要拯救愚昧的國人,給他們來一劑猛藥。而《藥》這個題目也充分證明了這一切。從反面看,這是華老栓給小栓要的一劑毒藥,用先進人士的血澆到饅頭上救人,這種愚昧的事情也只能發生在當時毫無進取之心的社會中。從正面看,這正是魯迅給當時國人下的一劑良藥,給的一記警示,里面墳上的花圈也正是魯迅心懷希望的象征。這篇小說,傾注了魯迅太多心血,“華夏”二字也印在了小說里面,而魯迅的那顆焦急的拯救國人的心也深深刻在了這篇文章中、那個時代中。
而同樣的,在《故鄉》中,亦有對這封建制度的痛恨,對封建制度下人民的同情而又憤怒。《故鄉》中那個為人熟知的形象閨土,年少時的活潑開朗,與魯迅為伴,而因為那封建等級觀念卻隔開了魯迅與閨土,這使魯迅感到十分悲哀。而那之前被人稱作“豆腐西施”的楊二嫂,亦讓魯迅感到可悲。“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多么可笑,又多么悲涼。這都是那封建制度、思想導致的,人民十分具有奴性,人人自私自利,國家與已無關,家與國的聯系淡化,魯迅正是盡力改變這種局面。這一篇篇文章便是他的刀與劍,誓要捅破封建的羅網,解放人民的思想。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領袖,那個時代若不是他,我們或許還徘徊在黑暗之中無法自拔。他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他為這個國家,這國家的人民灑盡鮮血,費盡心思。他,就是我們民族的民族魂、指路人,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永遠懷念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