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晉商為主角的《白銀帝國》以“天成元票號”歷盡動蕩時局以及家族巨變為主軸,劇情在兒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運作的商業智謀之間穿梭發展,旁及八國聯軍入京和辛亥革命變天等時局動蕩,劇情張力頗強,且具有史詩格局。開篇即以廣袤天地,康三爺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畫面,奠定了動蕩之中尋得安寧的基調: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處。影片雖然是敘說家族,卻道出在國家危難時候,個人拋棄私人利益為國家奉獻自我的高尚精神。而在挽救家族危機時候,損人利己的不免發生,但是劇中主人公以“仁義”為行事的最高準則,寧愿選擇對別人有利的做法,犧牲自己珍視的東西,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保全。其中尤以康三爺不惜將家藏地窖的白銀承兌百姓手中廢棄的清王朝鈔票,并強調這樣做才符合“仁義”的祖訓,于如今社會欺瞞投資者,拖欠工人工資的不良企業家形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顯出晉商最核心的價值觀與精神信仰——即“誠信為本”,不論是“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還是“盜亦有道”,都要講道義!這一弘揚晉商“商德”的主題,恰好與眼下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不謀而合。
的確,面對金融危機,每一個迷失的集體與個體都在進行新的思考與探索,中國味十足的《白銀帝國》則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為人們提供了答案。于是,該片又多了一個新功效,該片甚至被稱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機對人的威脅的‘教科書’”。金融危機下的契約與道德“貪婪是好的”讓華爾街陷入危機——那么,該部講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僅向全世界詮釋了晉商縱橫中國500年的“商業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傳達了晉商自成體系的金融監管制度、經營哲學和商道倫理。
無論是商業制度還是商業道德,晉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我認為,盡管晉商的制度設計遠不如現代商業社會的各種政策、法規以及不同層次的規章制度完善,但晉商卻在“誠信仁義”的基礎上,通過“號規”等內部制度和行會紀律對從業者進行有效的約束。
《白銀帝國》作為一部影片,無法也不可能承擔起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重任,但是,這部電影至少可以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出一些問題,讓我們時刻警醒自己。電影中有救亡、有啟蒙,而我們更多的是要全面反思和審視晉商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范。誠信,對于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漢字中的“誠”由“言”和“成”兩字構成,核心意義應是言而有成,不說空話,說到什么份上就做到什么份上。“信”字“人”、“言”兩字構成,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算數,就沒有信用,故人言立信,一諾千金,說到做到是至關緊要的——企業也是如此!
胡慶余堂或逢災年荒年,也會施藥賑災,但是平時價格是比較貴的。他賣藥貴,是有言在先的,邊上寫著"童叟無欺不二價"。不二價,意思就是不講價。不講價的意思,并不是你有病你總得吃藥,趁你著急上火撈你一把,而是,童叟無欺。無欺,就是誠信。這里的藥,保證是地道的、品質好,所以貴一點,而且不講價。舊時的商號尚懂得將“誠信、仁義”作為經營之本,而如今毒奶粉、注水肉、蘇丹紅等等事件,卻讓人不甚唏噓。無良商家在丑行暴露后,又是懺悔,又是賠償,但多數情況下是由政府“買單”,實在讓人汗顏。這里也真心的向政府的管理層呼吁:并不是所有的危機都能用錢化解!道德才是重整商業秩序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