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最珍貴的夢想是信仰。提起黃文秀,為何首談信仰?因為信則堅定,仰則追尋。正是她把“堅定”留給了家鄉的山山水水,所以才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離開大城市選擇“泥濘”;正是她把“追尋”留給了擺脫貧困的事業,所以才在青春正盛的歲月主動申請扎根基層。也許黃文秀的內心里有許許多多的夢想,但這些夢想中最珍貴最耀眼的是她堅定追求的信仰——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長征路上,最精彩的奮斗是改革。農村隨改革而興、歷改革彌強。為了闖出一條新路,扭轉百坭村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民增收難、集體無收入、因病因殘因學致貧率高的困境,黃文秀“軟硬兼施”,她一手抓硬實力,改革試點“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產銷模式發展本土砂糖桔產業,提高果農種植技術,發展農村電商,促進“產銷一體化”;另一手抓軟實力,通過創新形式以鄉風文明紅旗村、文明家庭建設、善行義舉光榮榜為切入口,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久久為功迎來了百坭村“拔窮根”“鋪富路”的曙光。
長征路上,最疾馳的腳步是堅持。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不等于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百坭村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的數字仿佛在訴說著黃文秀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毅力和定力。她一直在疾馳,一直在奔跑,扶貧日記里一幅幅“貧困家庭分布圖”是她“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擔當,村民嘴中“難纏的女娃娃”是她“向下生長結窮親”的日常,村屯路旁“1。5公里道路硬化、4個蓄水池、17盞路燈”是她“執行政策不走樣”的勛章,她用“堅持”照亮著兩萬五千里扶貧路上的每一段車轍、每一個腳步。
長征路上,最美麗的青春是奉獻。黃文秀在大四的一份試卷中寫道:“我認為徐本禹的人生價值選擇是正確的,他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學習”。筆者曾有幸與“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同處共事,從黃文秀、徐本禹的身上我們看到——原來有一種青春叫奉獻。她把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不通高速公路的窮縣城,奉獻給了群山環繞道路崎嶇的百坭村,奉獻給了曾懷疑過她來“鍍金”的村民,奉獻給了195戶原本素不相識的貧困戶,卻唯獨把“吝嗇”留給了剛剛做完癌癥手術的父親。她把牽掛和責任留給了大水來臨前的山村,卻唯獨把自己的生命“忽略”在山洪肆虐下的小道。
大江茫茫流日夜,慷慨前行歌未央。“文秀書記”倒在了脫貧攻堅的“長征路”上,這一刻青山不語,蒼天含淚。愿同為全國20萬名“第一書記”、70萬名駐村干部的我們,好好珍藏她長征路上的“四宗最”,擦干眼框,收拾行囊,迎著朝陽,奔赴理想,堅定走在她長征路的“延長線”上,去征服一個又一個“婁山關”“臘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