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花是苦的,但根是甜的,有利于傷口愈合,可緩解疼痛。
--題記
夜已深,倚坐窗前,柔和的燈光下營造出一種幽靜的氣氛。窗外細雨瀝瀝,清脆的雨滴聲在我腦海里回響,仿佛將我帶入那個《苦菜花》描寫的那熟悉而又遙遠的抗戰年代。
那是一個苦澀的年代,猶如苦菜花的花。然而在這苦澀的花兒里,卻散發出陽光的味道,一種若有若無的清香,那是溫暖的味道,是母親的氣息。
是的,《苦菜花》里,有一位苦難而堅強的母親,一位這樣的母親:"她嘴唇兩旁的深細皺紋更明顯了,像是在咬牙忍痛,又像是在苦楚的微笑".
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貫穿該書始終。母親的名字,雖只在書的近尾處一筆帶過,但全書大寫的,就是"母親"兩個字。
仁義嫂,一位平凡的母親。她有著微厚的嘴唇,為人正派。村里的都說她賢惠、心腸好、待人直、肯幫助人。但,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她逐漸成長為一名革命的母親。磨難讓她磨煉出成熟覺悟和堅定的革命意志。她由對子女的小愛升華到對革命同志的大愛。
仁義嫂,這位平凡的母親,走上抗日的道路,卻頗有些波折。
當初面對大女兒娟子要參加抗日時,心中滿是懷疑,眼中全是恐懼。但當她和村人目睹日本人野獸一樣的行徑,明白了非要革命不可時,這位母親立刻轉為支持兒女,她是兒女們堅實的后盾。一步一步地,母親也走上了抗日這條漫長而又曲折的路。
在被敵人捉住后,經受嚴刑拷打,被逼問兵工廠武器的下落時,她寧死不說,"只是咬著已經咬破的嘴唇,抽動著唇邊的深細皺紋,一聲不響".敵人用女兒來蹂躪這個母親的心,在她的眼前,用慘絕人寰的手段把孩子送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她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將悲傷埋在心里,她知道:"革命就是要打仗,要流血,要死人".
革命勝利后,仁義嫂蒼白的臉迎著紅旗和陽光,"她嘴角兩旁那兩道明顯的深細皺紋,微微抽動,流露出雖然苦楚,卻是幸福的微笑"……
當我面對那苦澀的年代:母親抱著孩子失聲痛哭,兄弟姐妹被分散在了各個角落,生死離別、國破家亡……苦難深深的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我在想:那些離開母親,隨著大部隊走向前線,臉上還帶著稚氣的少年,會不會在眺望著家鄉,念想著母親,升起一陣鄉愁。但我知道,類似仁義嫂這樣千千萬萬的母親,有著苦澀的微笑。
沒有豪邁的舉動,也沒有驚人的業績,母親的魅力,正是在點點滴滴的小事和細節里,得以彰顯,感人至深。
苦菜花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