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拜讀了王曉春先生的《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書中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個教育案例和問題。這些問題既細小,又普通,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現,如學生不做作業、上學遲到、調皮搗蛋、破環公物等等;卻又是我們為師者不能繞過的一道道坎。生動的教育故事,具體的教育細節,真實的教育主體……細細品讀,一問一答間,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嚴謹的邏輯判斷,使人在輕松的閱讀引發思考與共鳴,一股強烈的教育智慧躍然紙上。
談到教育的智慧,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課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學技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課堂上的隨機事件,這些突發的事件,也就是課堂上隨即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看似冰冷枯燥的數學變得溫柔豐滿。因為在課堂上,因為我們的教育智慧,會讓優異的孩子靈機閃現,會讓吃力的孩子在錯誤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節數學課上,當我問到植樹節是什么時候時,大多數學生都啞口無言,我就抓住契機適時教育他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保護環境意識與生態意識。三尺講臺,40分鐘,孕育了無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機會,閃現教育智慧。
有些時候,我們老師、父母確實是緣木求魚,我們忽視了最寶貴的做人教育。我們心甘情愿地、一門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綁上了"分數"的應試車,盡管歷盡顛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車、拋錨,我們也樂此不疲,前赴后繼。孩子們也為了一個又一個高分絞盡腦汁,以至他們錯過了人生旅途中許多美麗的風景,錯過了生活中酸甜苦辣豐富多彩的滋味品嘗……所以在家庭,要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應格外重視孩子情商的培養,在學校,要以愛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們經常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實上我們沒有反思過:"我們老師、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老師要么是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造就生活無能兒;要么是在學習上讓學生俯首帖耳,造就了書呆子;要么是在社會利欲的熏陶下,培養了俗人。對于孩子,我們必須呵護好心靈,這是教育的底線。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學習上,放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驗;為他們擦擦傷口,聽聽傾訴,為他們的行囊補充食糧,對孩子們說,繼續去闖,前面風光旖旎……我想,一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讓孩子時刻保持舒展的心靈這個境界,那么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該是多么幸福!
想成為一個好教師,就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典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課堂成為智慧的課堂。我們不僅要向書本、向專家、向同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同時也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認真積累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問和回答;也重視收集學生們出現的共同錯誤;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好的為學生創設他們發展的平臺,同時促進自己的發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也許是我們容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里來》,與王先生晤談,卻能得到一點啟示:關注教育現象,揭示教育問題,為了我們光榮的育人職責,執著地思考,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