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有著悠久的發展史,而我的家鄉安陽正是中國最早文字——甲骨文的發源地。這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爸爸媽媽和我來到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體味和探究漢字的一步步演變歷程。
驅車到中國文字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金玉輝煌的高大建筑,那樣華麗、那樣宏偉。外表刻畫很多中國特有的各種圖騰,讓人強烈感受到中華特有的文化氣息!步入廣場,兩旁全是一些刻著甲骨文的龜甲,龜甲上的文字,承載著中華五千年厚重的歷史,也孕育著希望,正是這一個一個古老的甲骨文字,逐漸演化成我們今天通用的漢字。
進入博物館大廳,這里十分寬敞,首先看到的是由--爺爺親筆題寫的七個大字:中國文字博物館。來到這里,仿佛真的進入了一個文字的殿堂。一樓分展廳主要向我們展示甲骨文的發掘與作用。進入甲骨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掛在墻上的甲骨文發掘資料,考古學界一共發現約13萬片刻辭甲骨,記錄了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方方面面信息,為解讀殷商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展廳里還陳列著許多出土的刻辭甲骨,還有發掘甲骨的相片與寶貴的記載書籍,吸引不少游客止步觀賞。
一樓展廳向我們展示了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認知的全過程。而二樓向我們講述了文字的發展演變及記錄方式的變遷。從資料中,我了解到原來最初的甲骨是用來占卜的,后來也用來記事。文字最初刻在甲骨上,后來刻在青銅器上,再后來人們把文字刻在玉器上,刻在竹簡上,后經時代進步,發明絹書、特別是蔡倫發明造紙術后,文字的記錄進入新的紀元時代。這就是文字的刻錄。說到文字的發展,就不得不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的事了。戰國時期,形成了齊、燕、晉、楚、秦五大文字體系,秦始皇以秦篆統一六國文字,是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很快篆被隸所取代,后又由隸分變為章草、楷書、行書。二樓除了展廳,也設了互動、實踐的多功能廳。我還嘗試了猜字謎、寫毛筆字、拓印等項目,此外,我還親手翻了翻詞典,一本厚厚的仿真大詞典,它會隨你的手勢向前翻、向后翻,讓讀者在快樂中收獲了豐富的知識。
三樓的主題是現代書法展與成體漢字。來到三樓,我們首先進入現代書法展廳,這里陳列著許多名家之作,那一幅幅作品,如行云流水,帶給人一種說不出的美感。
今天的瀏覽,讓我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