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讀過這樣一個長征故事:當年,陳賡同志在過草地時掉隊了,與他一同掉隊的還有一位小紅軍戰士。陳賡想把馬讓給小紅軍騎,被拒絕了,又把干糧讓給小紅軍吃,小紅軍拍拍鼓鼓的干糧袋說:“沒事,我還多著哪!”陳賡只好上馬走了。等他明白過來又返回找到小紅軍時,小紅軍已經餓死了。他的干糧袋里裝的是一塊燒的'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在那艱苦的長征路上,戰士們懷著解放祖國的信念,萬水千山只等閑,沖破重重險阻,英勇遠征。那三十萬大軍,多少人正值青春年少,而到了長征結束,只剩下了三萬。在長征剛開始時,狂妄地叫嚷:“他們在走向深淵,走向死亡!”可是,在我們的紅軍戰士們看來,只要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以至于令他們一個個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留給了黨,留給了人民!就像故事中的小紅軍,他深知,自己不餓死累死,倒在草地上的就將是陳賡同志。于是便由他自己迎接了死亡。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曾經大發感慨:長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話。西方記者斯諾把這稱之為“東方魔力”。我認為他們說的都不準確,這不是神話,也不是魔力,而是在國家興亡的緊要關頭迸發出的一種無法與之抗衡的精神力量!這股力量使它們忘記了自身安危,忘記了私欲,從而甘愿為了祖國的獨立富強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這是周文雍與吉鴻昌將軍在英勇就義時所作的詩句,這也正應了我們紅軍打不爛、拖不垮的傳言。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一位重走長征路的年輕軍人曾經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地址都成了遺址,笑容都成了遺容;長征是他們的苦難,苦難是他們的光榮。”是呀,七十多年前,我們的紅軍戰士經歷了九死一生,為我們打下了這大好河山,長征路上的一幕幕,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久久銘記,不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