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猶不及。
二、朽木不可雕也。
三、不學禮,無以立。
四、克己復禮,為仁。
五、道不同,不相為謀。
六、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七、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八、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九、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十、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十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十二、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十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十四、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十五、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十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十七、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十八、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十九、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二十、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二十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二十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二十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十四、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十五、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二十六、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二十七、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二十八、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二十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十、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三十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三十二、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三十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三十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十五、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也。
三十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三十七、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三十八、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三十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四十、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四十一、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四十二、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四十三、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四十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四十五、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四十六、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四十七、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四十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四十九、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五十、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五十一、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五十二、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五十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五十四、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五十五、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五十六、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五十七、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五十八、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五十九、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六十、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六十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六十二、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六十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六十四、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六十五、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六十六、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六十七、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六十八、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