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流行語說“清風吹書讀哪頁”。在我,這“清風”主要是興致與心境。
這是一本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主要選錄了馬斯洛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作為人本心理學現在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和教育改革家羅杰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選錄。另外還有心理分析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機體論或整體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哥爾德斯坦等人的論文。回到了以前寫讀后感的感覺,沒有為寫論文找材料的那種功利主義傾向,不去理會個別難纏的概念,反倒領略不少趣味。滋舉一二,與大家共同分享。
馬斯洛在致力于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發展和成熟的、自我實現的人時,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沒受過教育的家庭婦女卻是奇妙的廚師、母親、妻子和主婦,花很少的錢讓自己的家十分美好。她做的飯菜堪比盛宴,她在臺布、餐具、玻璃器皿和家具上的情趣總是別出心裁。她在家務的領域,全是獨到的、新穎的、精巧的、出乎意料的、富有創造性。馬斯洛說,“我從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樣的其他人那里學到:第一流的湯比第二流的畫更有創造性。”他的意思是,創造力,不專屬于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科學家或發明家,創造力是出生時就被賦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數人的潛能。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人適應社會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蓋、或被抑制而大多喪失了。做自我實現的人,就是要重新激活或找回這種潛能。
而奧托則說,“據我最近估計,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可能嗎?怕你不信,奧托啟發說:你也許記得你的金色童年。當你走出房門,空氣是何等的新鮮,萬物的顏色是何等的燦爛!你也許有如此體會,父母走進屋子,一言未發,然而你已經預感到他們將說什么,什么事情將會發生。這種感覺的能力到我們成年后就逐步消失了。在未開化的部落中,在新近對自主神經系統的科學研究中,都能找到人類潛在能力的證明。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這又是為什么?因為,我們生活在經驗之中,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粘住”或“凍僵”了不少的人。陳規舊習阻止我們接受新體驗。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挖掘更大的潛力,就要敢于接受新挑戰,讓新的經驗和信息輸入,“重新寫你的歷史”。
頂尖潛能學家安東尼羅賓說的好:“更好地發揮潛能和你的價值觀是分不開的。許多人犧牲自己的價值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這就是他們不能發揮他們潛能的原因。”該做老師的.人做了企業家,該做企業家的人卻跑去當老師;該做管理員的跑去做推銷員,該做律師的跑去當醫生,應該做醫生的卻自己創業做老板——這種入錯行的人太多了。他們注定要失敗,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能激發潛能的生活。馬斯洛說過:“音樂家作曲,畫家作畫,詩人寫詩,如此方能心安理得。”每個復雜的體系,不論它是一部機器,或是一臺電腦,其各部分的結構都得協調一致,相互支持,方能達成最佳的運作;如果各行其是,沒多久便會停機。
人類也不例外。我們的行為若無法與內心最重要的愿望相符,那么便會在內心產生對立,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了,更甭談什么發揮潛能了。如果一個人正在追求某件東西,但在內心里卻與是非黑白的信念相沖突,那他就會陷于內心混亂的地步。我們若想發揮潛能,若想能改變、成長、興盛,就得清楚自己以及他人的法則,同時確實知道衡量成敗的標準。否則,我們只是個富有的乞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在具體的觀點上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共識:人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對整個人類以及每個人說來是更好的世界。《人的潛能和價值》,意在激發讀者自覺發掘自己的潛能,攀越生命的高峰。該書內容豐富,與其他心理學著作相比,語言也不算晦澀。細讀一遍,猶如做一次心理保健。寫到此,自己感覺到莊嚴,同時更感受到心底深處的悲哀,我又挖掘了自己多少的潛能呢?我的價值又是在很好的實現嗎?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希望能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