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是一本經典的中國風繪本。
梁祝的故事,流傳已久。這是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多多少少聽過這個故事。在美麗的杭州,還有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共同求學的“萬松書院”,踏進書院,仿佛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讀的那個時光里。而杭州西湖邊的觀光車上,播放的正是動聽的梁祝樂曲。還有我們聽過的戲曲選段“十八相送”、“我家有個小九妹”、等等,無不出自梁祝故事。自從我給小不點講過一些關于梁祝的故事以后,小不點就經常纏著我講這個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講起來,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斷,尤其是祝英臺抗婚、梁山伯病歿的情節,太過凄涼悲傷,如果一五一十講給小孩子聽,感覺不太合適。所以,我在想怎樣精簡一些,用孩子的語言來講,能讓孩子容易理解又會傷及孩子的心靈。無奈自己水平有限,絞盡腦汁,總覺得講不好。
然,這本《梁山伯與祝英臺》繪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幫了我這個忙,繪本,是孩子特別喜歡的圖書類型。有精美的圖畫、有簡潔且適合孩子閱讀的文字。這本書,圖畫可不是一般的圖畫,而是孩子們喜歡的皮影。因為帶小不點看過皮影戲,所以,一看到這本書時,就立馬認出來是皮影,驚嘆不已,直呼“好看”!說自己太喜歡這樣的書了。
于是,仔細認真讀了好幾遍。
唐亞明老師描寫的梁祝故事忠于民間傳說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們從小聽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則精簡了許多,但是卻沒有遺漏時間地點,將這個民間故事發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確的交待,正好與真實的景點相吻合。故事講述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杭州求學,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書院求學,兩人結伴而行,同窗三載,情投意合。可惜英臺奉父母之命斷學回家,但是英臺早就托心于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時,暗示梁山伯來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來晚,英臺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給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后,思念過度,病歿。癡情的英臺假意答應了出嫁,在迎親花轎途經梁山伯墓地時,下來祭拜、哭訴悲怨,或許是上天被二人的癡情所感動,墳包裂開大縫,英臺跳入墳中,墳墓合攏,雨過天晴后,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兩只蝴蝶比翼雙飛,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結局。
在讀這個故事之時,可以先用手機掃一掃底扉頁(版權頁)上的二維碼,可以聽到著名的揚琴演奏家郭敏彈奏的《梁祝》,在悠揚的樂曲中,結合圖書里的皮影圖片和文字,來欣賞這千古傳誦的至真至誠的經典故事。揚琴樂曲長達26分鐘,將《梁祝》樂典的主部、副部、展開部、再現部一一演繹。兩人草橋結拜、同窗共學共玩、十八相送,舒緩悠揚,以及后來的英臺抗婚,山伯病殃,英臺哭訴,樂曲展現激昂悲慟的氣氛,……跌宕起伏,同步閱讀感觸頗深。而孩子對皮影的畫面表現也有自己的理解,孩子發現皮影圖畫里的許多細節,有在云層中穿行的飛龍,在水中遨游的大魚,在林中奔跑的梅花鹿,當梁祝二人如琴瑟相和的場景中,背景里出現的各式花鳥走獸也都呈現著吉祥平和的模樣;而當他們的愛情遭到家人的反對時,二人中間出現了雷公電母,孩子說這個雷公是老鷹的形象,長著尖銳的喙,兇神惡煞的樣子,在這里,他們是來阻斷、拆散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很多這樣的神話角色的插入,帶給孩子更多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正符合神話故事的特點。
皮影戲的元素和傳統水墨畫的結合以及中國民族樂器揚琴的奏樂,無不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我們都希望能讓孩子多看一些這樣優秀的中國本土圖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