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第一次觀看了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不管是舞臺表現出來的唯美畫面還是起伏的精彩劇情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對芭蕾舞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深深感覺到了藝術帶給人類的視覺沖擊和非同一般的精神享受。可能是因為個人愛好的原因,之前對芭蕾舞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更別提《天鵝湖》了,簡直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
不過近期通過視頻欣賞和查閱一些相關資料,總算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了些許初步的了解。芭蕾舞出現于15—16世紀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意大利,藝術家極力模仿古希臘的藝術風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1489年在宮廷宴會上進行的,在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里,為慶祝米蘭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貢公主伊達貝爾的婚禮,演出了《奧菲士》。芭蕾繼續發展,經歷了宮廷芭蕾、情節芭蕾、浪漫主義芭蕾、俄羅斯芭蕾、當代芭蕾幾個主要階段。
傳統的芭蕾舞技巧是一個嚴格的體系。最基本的審美特征是對外開、伸展、繃直的追求,包括腳的五種基本位置,三種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擊、打開、屈伸、抬腿、踢腿、和劃圓圈等動作,還有各種舞姿的跳躍、旋轉和轉身,各種舞步和連接動作。將其按特定的結構手法編排、組合,就能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藝術形象。芭蕾舞劇《天鵝湖》的作者是柴可夫斯基,全劇共4幕,作于1876年。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劇,取材于民間傳說,劇情為:公主奧杰塔在天鵝湖畔被惡魔變成了白天鵝。王子齊格費里德游天鵝湖,深深愛戀奧杰塔。王子挑選新娘之夜,惡魔讓他的女兒黑天鵝偽裝成奧杰塔以欺騙王子。王子差一點受騙,最終及時發現,奮擊惡魔,撲殺之。白天鵝恢復公主原形,與王子結合,以美滿結局結束。如此讓人皆大歡喜的結局也是我為之傾倒的原因之一。當然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鵝湖》畫面中天鵝翩翩起舞若隱若現的唯美畫面,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滿是天鵝的世界,那世界是那樣的寧靜,那樣的純潔,甚至有種想飛翔的感覺。
尤其是第二幕中,慢板雙人舞細膩地表達了白天鵝奧杰塔從恐懼、提防逐漸到對王子的放心和信任,進而迸發愛情,以至熱戀的過程,奧杰塔的獨舞突出了她的悲劇色彩,她的舞姿越是優美柔弱,就越是凸現出她的孤獨和動人。總之唯美的舞姿與細膩的故事情節及起伏的背景音樂的完美結合,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了解我發現柴可夫斯基強調音樂優美完整、富于詩意,強調音樂對于舞劇的積極作用。運用主導動機發展、高密度和聲織體等交響樂的創作手法,使音樂與劇中人物感情、特定場面緊密吻合,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在第二幕的《白天鵝雙人舞》中,那如泣如訴、哀怨委婉的旋律,形象逼真地表達出了奧杰塔公主對自己被困于魔掌之中的無助與無奈,對純真愛情和自由生活的無限向往。
由于本人知識尚淺,所以對藝術的理解還不夠深,能悟到的只有這些。此次通過對芭蕾舞劇《天鵝湖》的觀賞,讓我對芭蕾舞有了全新的認識,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