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叫做千尋的小女孩,在跟爸爸媽媽搬家的途中,誤入了神隱世界后的一系列遭遇。千尋的爸媽因為亂吃食物而變成了豬,千尋為了救爸媽,在白龍的幫忙下給湯婆婆打工,可是她被剝奪了名字,變成了小千,從此也失去了記憶。在眾多朋友的幫忙下,千尋成功找回父母并回到人類世界。
《千與千尋》是由宮崎駿執導編劇的動漫電影。宮崎駿的作品大都包含很多的隱喻、諷刺。首先,《千與千尋》在20XX年首次上映,20XX年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年,而這一年,千尋10歲。千尋父母“先吃,后付款,現金或是銀行卡都行”的想法正是經濟發達的直接表現。之后,千尋的父母被變成豬,暗示著人的貪婪本性。正是因為人類的污染河川之主被誤認為“腐爛神”,而人類造的孽必須由人類承擔,最終便是千尋(油屋中唯一的人類)幫忙了河川之主。同時白龍(賑早見琥珀主)成為湯婆婆的手下也是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宮崎駿借此諷刺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下,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缺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
“成長”是《千與千尋》最核心的主題,影片中每一個主角都在成長變化著:千尋在成長、白龍在成長、寶寶在成長、無臉男在成長……最初,千尋被困在神隱世界,白龍幫忙了她,但也給千尋施加了壓力,促使千尋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起初的千尋,被小玲說是“笨手笨腳”,連一些小事都無法完成。油屋中的其他妖怪嫌棄人類,安排千尋做最臟最累的活。千尋在工作中,逐漸成長,幫忙了河川之主,拿到了一顆丸子來拯救她的父母。而之后千尋將這顆丸子分給了白龍和無臉男。白龍的受傷進一步促進了千尋的成長,在見到白龍前后兩次應對無臉男的態度變化,暗示著千尋轉變之大。“他呆在這是會變壞的”,當無臉男追著千尋去車站時,千尋這么說道。千尋的意識深處清楚的明白白龍的善良,而白龍的轉變讓千尋明白:油屋能夠讓心靈深處的“惡”爆發出來,讓人(或妖怪)變壞。這一認識點燃了千尋內心中本質的善良之火,讓千尋成長。而讓千尋成長的最根本的可能就如鍋爐爺爺所說的“愛”。這種“愛”,不只是狹義的男女之情,而是善良本質下,對世間萬物的普遍的關愛。在這種關愛之下,寶寶學會了獨立,無臉男找回了純潔本質,白龍也找回了自我的名字以及善良的心。
事實上,影片中的每一個主角都沒有善惡之分,每一個主角都代表著社會中的一類人,貪婪、善良,都是人的本性,社會本便無比復雜,而組成社會的人,不也如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