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的作文(1)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早就熟背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今天,我總算是有幸親眼目睹了!
真不愧為四大名樓之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雄偉,高大。
導游阿姨說,鸛雀樓總高73.9米,其中,光基座就有16.5米呢!總面積竟達33206平方米!樓身面寬7間,進深5間,外觀3層,可利用空間為6層,形成了“四區十二點”的空間結構,是一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剛剛下車,天空便下起了蒙蒙細雨,圓潤的雨珠順著剛剛萌芽的柳葉滑了下來,柔柔的滴落在芬芳的草地中。遠遠望去,高大的鸛雀樓矗立在綠色的國度之中,周圍有好多景觀樹,讓園藝工人那雙靈巧的手修剪成許多美麗的圖騰,給那被絲絲濃霧包裹住的人間凌霄殿增添了幾點神秘色彩。
在鸛雀樓前,有一塊不算大的廣場,上面鋪滿了一立方分米的彩色小方磚,一層一層向外鋪開,像一朵美麗的雛菊,在雨中傲然怒放。別看它不大,可奇妙得很呢!只要站在上面拍拍手或者跺跺腳,就可以發出不同的鸛雀的叫聲,記錄了鸛雀的生長過程,及它們生老病死的不同聲音,很是有趣。
人常說,在鸛雀樓頂鳥瞰能看到黃河美景,我一路跑上樓頂——真高呀!我這不常運動的人呀!被累得氣喘吁吁~終于到了呀!我猛地眼前一亮:好美——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更加暗淡,黃河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好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輝的壯麗畫面!
鸛雀樓果然名不虛傳呀!
登鸛雀樓的作文(2)
我是王之渙,正孤獨地走在回鄉的路上。走著走著,我抬頭一望,便看見了鸛雀樓。我便加快了腳步,向鸛雀樓走去。
我登上了第一層樓,向遠處望去,只見晚霞染紅了天際,一輪落日像是掛在連綿起伏的山頂上,就快落下山坡了。山上一片綠油油的,山上的樹,一定枝繁葉茂吧?才讓這山從遠處望去一片碧綠。滿山的蒼翠之間,掩映這一片片姹紫嫣紅的花海,風景真是美不勝收啊。
再上走一層樓,只見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波濤洶涌,奔騰的浪花像一群要去趕集的`人,飛快地向東海流去。在河岸邊,有的人在耕地;有的小孩在放風箏;還有的人在放牧。遠遠地傳來一陣牧笛的聲響,是那么悅耳、那么悠揚。
我登上了頂層樓,外面的風景盡收眼底。蒼翠的山、浩蕩的河、辛勤工作的農民、和天真爛漫的孩童。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山水畫呀!
此刻,我的煩惱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只要登高,就能欣賞到更美妙的風景;只要不懈努力,就能登上人生的巔峰,抵達勝利的彼岸。
登鸛雀樓的作文(3)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眾所周知,《登鸛雀樓》是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色,及出發的感嘆而寫出的。也對我們說明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當時的事情是這樣的:黃昏時,王之渙的朋友韓卿對王之渙說:“王兄,不知今日可否與共賞落日?”王之渙笑答:“若真可以,實屬榮幸啊!”“那我們便去鶴鵲樓如何?”韓卿笑對王之渙說:“如此甚好。”
韓卿感嘆:“啊!此樓依山傍水,殿前是黃河,殿后是竹林,是賞落日的最佳之地呀!”王之渙連聲附和:“是啊!是啊!”韓卿對王之渙做出請的手勢并說:“請到二樓觀賞。”王之渙也說:“您請,您先請。”
于是,他倆便一前一后登上了二樓。韓卿自顧自地欣賞,并說:“看著這落日,向著樓前那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不禁使我心生一絲遺憾啊!”王之渙說:“你看那兒,流過這兒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進了大海。如此美景,韓兄,你應該畫入你的畫中啊!”韓卿后悔道:“可惜啊!我沒帶筆紙來此啊!”王之渙說:“改日再也不遲。”
韓卿說:“在這兒看,也只能看到這些景色罷。如若在上一層,那必將更有一番景色啊!”王之渙說:“是啊,韓兄言極是。”于是他倆便上了頂層。“這里的風景果真有別于樓下的風景。”王之渙說。韓卿說:“那當然,所謂站得高,看得遠。一覽眾山小嘛。”王之渙說:“韓兄,我看了這風景做了一首詩,不知當講不當講?”“請講!”韓卿說。王之渙邊踱步邊呤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韓卿說:“好詩好詩。妙哉妙哉。你應該把此詩刻在此處。到時,好讓別人欣賞。”于是王之渙和韓卿將此詩刻在了四只柱子上。完后,韓卿和王之渙都覺得不錯,便一同離去了
如果不是韓卿叫王之渙去賞落日,他哪會看到這般景色呢?如果不是他們登上了頂樓,又怎能發出如此的感嘆呢?
登鸛雀樓的作文(4)
我是王之渙,正孤獨地走在回鄉的路上。走著走著,我抬頭一望,便看見了鸛雀樓。我便加快了腳步,向鸛雀樓走去。
我登上了第一層樓,向遠處望去,只見晚霞染紅了天際,一輪落日像是掛在連綿起伏的山頂上,就快落下山坡了。山上一片綠油油的,山上的樹,一定枝繁葉茂吧?才讓這山從遠處望去一片碧綠。滿山的蒼翠之間,掩映這一片片姹紫嫣紅的花海,風景真是美不勝收啊。
再上走一層樓,只見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波濤洶涌,奔騰的浪花像一群要去趕集的人,飛快地向東海流去。在河岸邊,有的人在耕地;有的小孩在放風箏;還有的人在放牧。遠遠地傳來一陣牧笛的聲響,是那么悅耳、那么悠揚。
我登上了頂層樓,外面的風景盡收眼底。蒼翠的山、浩蕩的河、辛勤工作的農民、和天真爛漫的孩童。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山水畫呀!
此刻,我的煩惱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只要登高,就能欣賞到更美妙的風景;只要不懈努力,就能登上人生的巔峰,抵達勝利的彼岸。
登鸛雀樓的作文(5)
我是王之渙,正孤獨地走在回鄉的路上。走著走著,我抬頭一望,便看見了鸛雀樓。我便加快了腳步,向鸛雀樓走去。
我登上了第一層樓,向遠處望去,只見晚霞染紅了天際,一輪落日像是掛在連綿起伏的山頂上,就快落下山坡了。山上一片綠油油的,山上的樹,一定枝繁葉茂吧?才讓這山從遠處望去一片碧綠。滿山的蒼翠之間,掩映這一片片姹紫嫣紅的花海,風景真是美不勝收啊。
再上走一層樓,只見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波濤洶涌,奔騰的浪花像一群要去趕集的人,飛快地向東海流去。在河岸邊,有的人在耕地;有的小孩在放風箏;還有的人在放牧。遠遠地傳來一陣牧笛的聲響,是那么悅耳、那么悠揚。
我登上了頂層樓,外面的風景盡收眼底。蒼翠的山、浩蕩的河、辛勤工作的農民、和天真爛漫的孩童。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山水畫呀!
此刻,我的煩惱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只要登高,就能欣賞到更美妙的風景;只要不懈努力,就能登上人生的巔峰,抵達勝利的彼岸。
登鸛雀樓的作文(6)
陽光正好,藍天依舊,萬里無云。趨步前行,不多時,一座歷史名樓躍然眼前,心生向往,便去觀樓。
遠望,樓高七層,朱漆紅瓦,恢弘大氣,似有王者之風;近看,雕欄玉砌,雖龐大巍峨,仍不妨礙它的精致美觀,各類飾品均勻地排放在房檐四周,小巧玲瓏,襯得古樓越發朱紅,大氣。趨步上樓,第一層是寬敞的大殿,高約5米,長寬不可計量,迎面走入,寒風撲面,卻不是那種刺骨的寒,而是一種悄愴幽邃的空寂。大殿四周,朱紅色的柱子似能擎天,任憑風吹雨打總是屹立不動,穩穩地支撐起了整棟樓的碩大樓身。大殿正前方,隔著玻璃,一副三維圖像清晰可見,古風古色,似夢回古時,把酒臨風,登高望月,月圓風蕭,頓生詠懷之情。
走馬觀花地瀏覽完一層大殿,緩步沿著通道向二層前行,通道不寬也不窄,高度也足以讓一個七尺大漢昂首通過。緩緩邁著腳步,靜靜地,悄悄地,唯恐打擾了它的寂靜與閑適。認真聆聽,可以聽見風聲在外呼嘯,似也能聽見這座古樓的心跳與呼吸。
慢慢地,時光似已過去千年,又回現代,我的腳邁上了第四層的地板,第四層比一、二、三層都要亮了許多,陽光透過外面的走廊映照進來,整層都被照得金碧輝煌、熠熠生輝。悄悄邁進走廊,迎面風聲呼嘯,趴在護欄邊,極目遠眺,四周景色盡收眼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游人如織,黃河如帶,我竟也是醉了,久久沉浸其中,頓覺心曠神怡,恨不得仰天長嘯,一抒胸臆,將煩惱與困苦,淹沒在這風中,埋沒在這歷史的洪流中。
月有陰晴圓缺,遺憾的是,我只得瀏覽六層,第七層游人禁入,終也是不能屹立于鸛雀樓之巔,與王之渙一道,共賞千里景色,心中不免生出幾分遺憾。已而夕陽在山,便興盡而歸。
登鸛雀樓,醉于鸛雀樓,憾別鸛雀樓,不覺夢回千古……
登鸛雀樓的作文(7)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愈加深厚,成為我們民族的精髓。從琴棋書畫到詩詞歌賦,由“詩仙”李白到“畫圣”吳道子,歷經一代代人的傳承,伴隨一代代人的成長。其中的經典詩詞,更是中華之瑰寶,伴隨著我的成長。
聽媽媽說,小時候的我特頑皮,一點也坐不住,一刻都不消停。但當我跟著媽媽讀到《登鸛雀樓》這首詩時,竟然出奇地安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當時,也不知怎么的,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聽了媽媽的講解,竟能在腦海里勾勒出詩意的畫面:美麗的落日“咕嚕咕嚕”從山上慢慢滾落下去,滔滔的黃河詠唱著壯麗的史詩向遠方奔騰而去。鸛雀樓上,大詩人王之渙站在樓上遙望著這一切……
多么優美的意境啊!我不知不覺就迷上了古詩詞,主動請求媽媽教我,背了一首又一首。當時,我從未想到過,這些古詩詞對我會有什么幫助,會有什么影響,只是覺得好玩而已。
很快,我上小學了,一級又一級,到三年級要寫作文了。初學作文,感覺有些吃力,不太會寫。一次,我作文中寫到“這幢樓可真高哇!”感覺空空的,根本沒寫出究竟有多高,一點兒也不生動。這時,我靈感閃現:這里不就能用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來形容嗎?我連忙添加了這一句古詩。
結果,這篇作文我獲得了“優”的最高榮譽。我欣喜若狂,激動地翻看著哪里被老師圈上了好詞佳句的弧線。呀,用上古詩的句子被劃上了弧線!原來,把古詩詞恰當地引用到作文中,可以使文章增色添彩。從此,中華經典詩詞這一瑰寶更是成了我的至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積累了這些中華經典詩詞,我的精神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了。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我會用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來寬慰自己;當我取得成績驕傲自滿時,我會想到“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來告誡自己不可得意忘形;當我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鏗鏘詩句指引我正確的航向……
就這樣,中華經典詩詞伴隨我一路走來,從小不點兒到“大塊頭”六年級學生。可以說,經典詩詞見證了我的每一點一滴的進步,我的閱讀感悟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我的作文頻頻發表獲獎,這都離不開經典詩詞的功勞。經典詩詞更是見證了我的喜怒哀樂,陪伴著我成長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和平凡時光,伴隨我健康快樂地成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將繼續學習中華經典詩詞,積極思考,努力探索,不斷積累,讓中華經典詩詞繼續滋養我的心靈,潤澤我的童年,豐富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