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少年時代就對當時國內的進步思想抱有好感,常常借閱相關書籍,無意中為日后的革命精神打下了基礎。毛澤東十幾歲時輟過學,只身離鄉求過學,并轉過多所學校,原因是他認為學校限制了自身的發展,由于家境不寬裕,他最終在湖南師范就讀。在學習期間,他創立進步社團,到岳麓書院讀書,到湘江游泳,學習古典和進步文化等等為毛澤東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些經歷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不尋常的青少年時代。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都是二十出頭的青年人的原因。他們當時有了在今天看來到而立之年才有的經歷。在這里我不得不說說今天教育的失敗,學生們只知道試題和課本,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課堂(至少在上大學之前),到了二十歲也沒有成年人的心智。就目前來看,以現有教育方式是教不出來下一個毛澤東的,恐怕半個都難。
中年時的毛澤東與中國的腐朽做斗爭,為中國革命傾注全部,早年亡妻還有后來為革命犧牲的五個親人。1957年毛澤東有這樣一首詞:
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羞,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水頓作傾盆雨。
從中不難感受到毛澤東對妻子的深厚感情,但其中并沒有哀怨,因為是"忠魂",表明這是一個革命家應有的態度和人生。我想,在毛澤東意識到"槍桿子里出政權"時,他就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為革命犧牲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革命本身就會流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表現的不止是面對困難時的實事求是,放眼全局冷靜的思考,更是一種從小經受礪煉而具備的堅韌不拔、決不氣餒的人生觀的自然流露。革命初期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獨特觀點,擺脫圍剿時"四渡赤水"的驚人舉動,不可能是毛澤東某日醒來后的突發奇想,這些都是個人能力長期積淀而來。
毛澤東晚年對人說起過自己的人生志愿,那就是當一個普通教員。他一生都不用槍,他只用手中的筆與侵略者和反動派手中的槍做斗爭。這一點讓我感懷頗深,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在民族危亡時起身革命,遭到反動派屠殺時才走上"武裝斗爭"的道路,這是被逼出來的,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把自己手中的筆桿子換成槍桿子。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大仁大愛"的境界吧。
毛澤東是一個偉人,毛澤東思想是一座豐碑,但他也有平凡人的一面。從主席的一生中就能感受到"平凡與偉大"的辯證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