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何言哉。——摘《論語》
2、君子不憂不懼。——摘《論語》
3、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摘《論語》
4、敬其事而后其食。——摘《論語》
5、既來之,則安之。——摘《論語》
6、深則厲,淺則揭。——摘《論語》
7、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摘《論語》
8、故君子必慎其獨(dú)也。——摘《大學(xué)》
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論語》
10、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摘《孟子》
1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摘《孟子》
12、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摘《中庸》
13、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摘《論語》
14、君子行法以待命而已矣。——摘《孟子》
15、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摘《孟子》
16、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論語》
17、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摘《論語》
18、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摘《論語》
1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摘《論語》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摘《周易》
21、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摘《孟子》
22、故君子合而不流,強(qiáng)哉矯。——摘《中庸》
2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論語》
2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摘《周易》
25、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摘《大學(xué)》
26、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摘《孟子》
27、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論語》
2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摘《論語》
29、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30、智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摘《孟子》
31、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摘《論語》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摘《論語》
33、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可知也。——摘《論語》
34、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摘《論語》
35、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摘《中庸》
36、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摘《論語》
37、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摘《孟子》
38、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摘《孟子》
39、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摘《論語》
40、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摘《孟子》
41、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摘《孟子》
42、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論語》
4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論語》
4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大學(xué)》
4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摘《論語》
4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摘《論語》
47、默而識(shí)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摘《論語》
48、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摘《孟子》
49、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摘《論語》
5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論語》
51、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摘《論語》
5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論語》
53、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摘《中庸》
54、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摘《孟子》
5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摘《孟子》
5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論語》
57、君子有諸己而后求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摘《大學(xué)》
58、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中庸》
5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論語》
60、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學(xué)》
61、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大學(xué)》
6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摘《論語》
63、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摘《論語》
6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論語》
65、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摘《孟子》
66、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zé)者,不得其言則去。——摘《孟子》
67、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摘《孟子》
68、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索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清。——摘《孟子》
6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dòng),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論語》
70、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論語》
7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摘《滕文公下》
7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論語》
7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摘《論語》
74、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摘《論語》
75、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論語》
76、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摘《孟子》
7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論語》
78、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摘《孟子》
7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摘《論語》
80、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致中和,天地立焉,萬物育焉。——摘《中庸》
81、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摘《離婁上》
8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dú)也!——摘《大學(xué)》
83、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大學(xué)》
8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摘《論語》
85、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86、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論語》
87、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yuǎn)之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