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之道,猶素之白也;染以朱,則赤,染以藍,則表。——譙周
2、我要宣傳的不是頹廢的淫逸哲學,而是自發的人生之道。——羅斯福
3、夫妻必須學習;相處之道,對家庭的責任與愛的真諦。——陳安之
4、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綱
5、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請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
6、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
7、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
8、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蘇洵
9、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孫武
10、無論你出身高貴或者低賤,都無關宏旨。但你必須有做人之道——歌德
11、圣之道,至善至美;不為至善至美,創之造之。——亨利·萊斯
12、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曾國藩
13、思想必須以極端的方法才能進步,然而又必須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續。——瓦萊里
14、明明知道大家的吹牛拍馬之道都是彼此彼此,卻又不肯相互道破。只因誰要是一點穿別人是吹牛拍馬之徒,那就無異不打自招,承認自己也是這么個貨色。——狄更斯
15、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過于誠。——何鑄
16、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孟子
17、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武
18、今天下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勞,其籍斂厚,民財不足,凍餓死者,不可勝數也。——墨子
19、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
20、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
21、選其鄉之俊造者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于天下。——曹操
22、中后衛要把握好助攻與防守的中庸之道,還別忘記與其他后衛搞好關系。——和尚
23、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24、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曾國藩
25、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
26、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星云大師
27、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相互維護。故《易》曰:和氣致祥,乖氣致戾。——李慶遠
28、昔人有論致壽之道者,謂不外慈、儉、和、靜四字而已。——李慶遠
29、至于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國藩
30、向人們質疑,就是求智之道,自己在內心思索道理,就是啟發智慧之本。——佚名
31、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32、對規則改變的準確預期是真正的生財之道。——宋華濤
33、謙抑之道,小事須力戒爭勝之心,痛自懲艾。——曾國藩
34、凡事皆有至淺至要之道,不可須臾離者。——曾國藩
35、為政之道在于惠及全體人民。——拿破侖
36、說到增長善根,對治惡行,原則雖古今一致的;佛稱道為「古仙人之道」,也是有著永久性的。但實施的方法,也會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印順導師
37、以其人之道、還置其人之身——佚名
38、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孔子
39、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孔子
40、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