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始在一個風嘯雷吼的夜晚,這樣壓抑的環境無疑與剛剛被下崗的主人公高加林的心情相適應。三年前,沒考到大學,他已經很崩潰了,現在的處境無疑讓他感到絕望:他想逃離被捆綁在土地上的命運,而今卻也只能被捆綁在土地上。渴望外面新世界的高加林很痛苦,他想利用他的學識大顯身手,可在高家村這片土地上,他拼盡全力能得到的也只會是和勤勞的莊稼人一樣的滿工分。他看不見人生的希望。
頹廢地過完一個月,在瞧得滿頭銀發的母親后,他自責起來,他決心改變。可能真如中庸之道一般,命運不會給太好的也不會給你太差的。他遇到了他的愛情,遇到了可愛的劉巧珍。巧珍是村中“二能人”的二女兒,家境殷實的她卻由于封建思想而沒有上過學。她羨慕那些文化人,她的內心渴望能有一個有文化有氣質的人當她的家。在四鄰八村,她唯一能看見的就是肚子里有墨水的教書先生高加林。她很早就愛戀著加林,但由于二人學識的差距,她很自卑,一直不敢有所接近。如今,高加林回到農村了,看來只能是在農村了。她沒那么自卑,鼓起了勇氣,向加林坦露了心聲。
加林萬萬沒想到,愛情會在他最失意、落魄的時候到來。起初他很驚慌,但很快巧珍的愛撫平了他受傷的心靈,再次讓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但這自由的愛情,在這新文明春風尚未吹到的高家村無疑是不被允許的,不被人接受理解的。在旁人看來,這二人竟然敢在外面偷偷約會,親嘴,呵!多么敗壞風氣啊!村農民的議論無疑激怒了高加林,他想破除高家村的封建禮教:他故意與巧珍在太陽底下,人多的地方向眾人展示他們的愛戀,捍衛他們的愛情。
所謂欲揚必先抑,前期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鋪墊來了高加林“逃離”農村的機會。加林在外從軍多年的叔父回到了當地,成了當地的勞動局局長,他也由此去了縣城。有抱負、有銳氣的新青年高加林很快嶄頭露角:跟著去抗洪救災,熬夜寫下新聞稿;帶著相機,報導縣城內的各大會議;籃球場上,身披11號球衣精準灌籃。他很快成了小縣城的風云人物,人們都在打探著這個出色的年輕人。他也迎來了生命中的另一個女人。
黃亞萍是干部子女,在上學時她被這個雖然來自農村但卻學識過人、談吐不凡的年輕人所吸引。但他是個農村人,她們斷然不會有所結果。而如今,加林來縣城了,在事業單位工作,有了編制,并且如此耀眼奪目、引人注意。她沒有顧慮了,勇敢地向加林坦露了心聲。加林知道后,先是驚喜,又是驚慌。他已經有了巧珍了,但巧珍的談吐永遠是農村的幾只鴨,幾只豬仔。與他想要求知的國際問題截然相反,他們無疑是沒有共同語言的。而亞萍卻是能給他講美國政治、十二種新能源的存在。一番思量與掙扎,他選擇了與有共同語言的亞萍在一起。可憐的巧珍,知道他的心思,成全了他,不再黏著加林,傷心地回到了農村,嫁給了一直愛著他的莊稼人馬拴。
命運總是這么出其不意,剛給你一段好的光景,又立馬讓你有了一河灘的愁事:加林走后門的事被人舉報了,他要被送回農村。這無疑是晴天霹靂,痛苦萬分的他,在長夜思考中明白了真正愛的人是巧珍。然而卻是他親手拋棄了視她如命的巧珍,他很冷靜地和亞萍分手,在一個天亮回到了生養他的高家村……
讀罷整篇小說,高加林短暫卻坎坷的人生命運令人吹噓、令人感慨。他滿懷希望去外求學,想要“逃離”農村;高考落榜,“回到”農村。叔父原因,到了縣城有了編制,“逃離”農村;被人舉報,“回到”農村。在這“逃離”與“回歸”的過程中,他擁有了愛情,錯過了愛情,懂得了愛情,最后也懂得了熱愛腳下這片土地。
再回到文章的伊始,柳青先生的序“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人生。”我想,它無疑是對《人生》最好的概括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面對許多個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這樣的旅途中,我們經歷了許多許多,同樣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這樣一場玩笑。但是有時我又會去想,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沒有人想象笑話一樣度過一生,然而人生永遠不會是一帆風順,它充滿了挑戰,充滿了困難。沒有筆直的人生,更沒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關鍵就在于我們自己如何去選擇,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