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沒意智。
二、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三、不思善,不思惡,此刻那個是你本來面目。
四、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凈。
五、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六、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七、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八、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九、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十、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十一、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十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十三、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面,悟人在處一般。
十四、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十五、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十六、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能,護短心內非賢。
十七、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十八、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十九、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離自性。
二十、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
二十一、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二十二、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
二十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二十四、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二十五、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二十六、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
二十七、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二十八、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
二十九、清凈至無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三十、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
三十一、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
三十二、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三十三、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三十四、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
三十五、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三十六、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三十七、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三十八、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三十九、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四十、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四十一、淫性本是凈性因,除淫即是凈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四十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四十三、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四十四、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四十五、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凈。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四十六、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四十七、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荊聽吾偈曰。
四十八、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四十九、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能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五十、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五十一、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