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文,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這兩個年輕人的愛情的偉大,同時也使人深刻的認識到腐朽的封建社會是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會下的兩個仇家埋下的禍根所結成的惡果。
又一部中國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那么,兩個年輕人為愛情而雙雙步入天國為何最終換取了兩個仇家之間的和解呢?
從作者的思想傾向來看,這一情節(jié),象征這人文主義的理想光輝,穿透了封建家庭的腐朽沒落。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在反封建,反教會斗爭中形成的一種思想體系,它反對一切以神為本的觀念,反對封建思想,提倡個性解放,贊美愛情是人類最崇高的感情等等。
本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封建惡習和封建禮法的受害者,腐朽的封建社會政使兩人成為了它的犧牲品,從中要突出的就是封建制度那是人的本性。莎士比亞將從前的兩個仇家的仇恨的和解作為本劇的結局,宣揚的正是人文主義理想的光輝,穿透了封建家庭的腐朽沒落,從而闡述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成為社會的趨勢和歷史的必然。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巨大的悲痛反而讓大家清醒,淡化了兩家的仇恨。本來一場偉大的愛情卻變成了那慘烈的悲劇,怎能不令人悲寒。本來一個身強力壯的少男和一個陽光燦爛的少女卻比長輩們早一步離開人世,白頭人送黑頭人,怎能不令人悲痛。本來提段美滿的姻緣卻因兩家的舊仇而變成一個悲劇,怎能不令人悲憤。普萊特說過這樣的一句:“這兩個在我們的仇恨下慘遭犧牲的可憐人兒!“其中所隱含的同情和自責的預期,正暗示出兩仇家在巨大的悲痛下,大家的頭腦都得到了清醒,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最后兩仇家決定為羅密歐與朱麗葉鑄一座金像,正反映出兩家的仇恨得到最終的和解。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是悲慘的,蒙太古與普萊特兩個仇家的反仇成睦是令人歡喜的,一悲一喜,就是該劇能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強烈影響的最大特色,這不能不使我們被偉大戲劇大師莎士比亞那高深的藝術底韻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