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蓖瑢W們,馬上要過端午節了,是不是很開心呀?那么,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接下來,我就為大家講講端午節的由來吧!
1、端午節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到淚羅江,百姓們十分尊重他,為了不讓魚蝦咬蝕他的尸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還劃著像龍一樣的小舟驅趕著河里的魚蝦,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五月五日這一天稱為端午節。
2、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原本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重要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這些都是端午節的時候常見的活動。
3、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其實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愛國者,他想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就常常跟國王提意見,可是國王并不喜歡聽,就把他趕出了國都。有一次,秦國來打楚國,楚國很快就被打敗了,國家很快就要沒有了,屈原更加傷心。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抱著一塊大石頭投江自盡了。人們知道后,非常悲傷,為了不讓魚蝦吃了屈原,就在竹筒里面裝著糯米,扔到河里,希望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這樣來的。
好了,以上就是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傳說了。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對端午節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呢?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