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我今天講的故事叫做:《兩座浮山和鵝仙洞的傳說》。
古時候,九龍江流過金山與龍山交界的所在有一個潭,潭里的妖怪經常出來傷害過路的人。有一位仙人知道這一事情,想要除去妖怪。就從別的地方挑來二座山要填平這個潭。他經過金山的時候,水美村有一個婦女,懷孕六個月,整天在屋里感到無聊,便走出門口看熱鬧,剛好被她看到,她感到很奇怪便喊屋里的人:“真過癮,快來看啊!有人挑一擔山在天上飛啊。”仙人聽見大驚一下,一緊張,扁擔斷了,二座山便丟落金山境內。一座在侖仔、碧溪交界;一座在水潮。仙人一氣之下,把扁擔朝鵝髻峰扔去,扁擔插入山內形成了鵝仙洞。這就是兩座浮山和鵝仙洞的傳說。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閩南(2)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閩南人,我覺得必不可少的還是講閩南語,因為這可是我們閩南的特色之一啊!
這不,我們學校的“校園達人秀”就有三個同學為我們帶來閩南語的表演,他們把朗朗上口的閩南語童謠,用輕松愉快的語調演繹出來,將童謠中的小老鼠的可愛活靈活現地表達了出來,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上一周主題班會課上,我們四個小組分別從四個方面來講述我們的閩南風俗,其中最精彩的非我們第四小組莫屬,我們從閩南語的追根溯源,介紹到閩南語在當今社會的廣泛使用,在演講的最后,我們全班齊唱膾炙人口的歌曲,那就是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啊才會贏。”看啊,這首歌不正表達了閩南人敢于拼搏、勇敢面對輸贏的精神嗎?其實,還有很多閩南語歌曲表達了閩南人對生活的熱愛,例如我和我爸媽都很喜歡的那首《歡喜就好》。
閩南語是閩南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講閩南語,更是一種情懷,那是令閩南人驕傲的情懷。講閩南語,品閩南風情,我在閩南,我愛閩南。
閩南(3)
閩南人把房子叫做厝,閩南的古厝其實是閩南文化的一種體現,對于閩南的傳統(tǒng)建筑,我心里一直都是敬畏的,我喜歡閩南古厝,我希望閩南古厝可以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恒久流傳。
其實,眾多古宅大厝雖然掩映在老舊的街巷里,艷艷紅磚外加妖嬈陡峭的燕尾脊,依然格外引人注目。在眾多不計其數的古民居中,以蔡氏古民居、南俊巷的老范志大厝、李光第故居等為最。
“宮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為典型的民居住宅類型。它有三開間、五開間、帶護厝、突山庭堂,兩邊對稱。較多運用磚、瓦,多用石砌底和紅磚砌筑外圍墻。屋頂多采用“燕尾式”脊角,彎曲起翹,華麗動人。
在門楣窗楣,墻面轉角,建筑立柱上不僅有精細的雕刻團,其色彩的講究也使紅磚的美感得到完美的體現。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上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制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書畫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讕;匾額如書、卷、扇、菱等,別具一格;門窗如圓、拱、菱、方等,形式多樣。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
在豐澤北峰有一座氣勢輝煌、建筑精美而又帶有南洋風格的閩南大厝,雖歷經幾十年風雨,但仍安然無恙。大厝建于1935年,二進五開間,懸山式屋頂,燕尾形屋脊,東西兩側各有護厝一組,共54間,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富麗堂皇,為閩南民間建筑中少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師范學院也在此創(chuàng)辦,可謂人文歷史豐富。
關于閩南古厝,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探討,挖掘,這是閩南的一種文化特色,我希望閩南古厝可以展現在全世界面前,向全世界展現它的魅力。我相信我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閩南(4)
閩南話是最具影響力的閩語,中國語言學者也多認為閩南話是一種漢語方言。閩南話的歷史悠久,它不僅是閩南地區(qū)的方言,也是臺灣同胞的通用語言。閩南話在臺灣被稱為:臺語、臺灣話。
作為一名閩南地區(qū)的小主人,閩南話的繼承人和傳播者,我們怎能不會說閩南話呢?但閩南話畢竟是方言,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多數時候使用普通話;在國家普及普通話的政策下,閩南話很少出現,但也依然使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便出現了閩南話和普通話混用的情況,當然也鬧出了不少糗事、笑話。
記得有一次,有人來找媽媽,媽媽正在洗衣服,便叫我去開門:“偲琦,狼來了,去開一下門。”我一聽,有點發(fā)蒙了,愣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原來,媽媽混用了普通話和閩南話。恰巧,普通話中的“狼”,和閩南話中的“人”同音。經歷了這件事,看來語言還是不能隨便混用的,否則不僅會鬧笑話,還讓客人久等了。
不過,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下一代使用普通話教育了,而作為本土語言的閩南話逐漸被替代了。但是,作為閩南話的繼承人,我們不僅不能遺忘自己的母語,還應該好好的繼承它,發(fā)揚它,保護它,推廣它。閩南話的文化底蘊深厚,是東南部最早的漢語方言之一,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更是海峽兩岸人民的關系見證。
讓我們一起來說閩南話吧!
閩南(5)
——觀《海納百川閩南韻》有感
淡黃的山巒漸漸淡出畫面,伴隨著動聽的音樂,山巒的形體也慢慢變化,最終一錘定音般地在畫面上定格,現出“文明之旅”四個大字。我們跟隨著市委書記黃少萍女士,與海內外觀眾一起,品讀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
在這短短四十多分鐘的視頻中,我讀出了巧奪天工的技藝,聽出了唱響千年的樂曲,感受了愛拼敢贏的氣質,目睹了富麗堂皇的皇宮起……從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閩南文化符號中,我更深刻地感受了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厚淵源以及閩南文化在凝聚兩岸的情感,推動和平發(fā)展上的重要作用。
我愛泉州,愛她的“老”提線木偶在泉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小時候的我曾無知的認為提線木偶也不過是幾個手指掌控著一只小小的玩具,讓它跳起來,走起來,僅此而已。欣賞了木偶表演《鐘馗斬妖》后,我徹底改變了對表演提線木偶的看法,它不僅展現了用十只手指表演36條線的高難度動作,也向世人秀出了巧奪天工的技藝,唱出了泉州千年的歷史。
我愛泉州,愛她的“言”聽了那翱翔太空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里傳來的閩南方言,我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時候媽媽教我唱的《愛拼才會贏》的這首歌。這首歌,讓我領會了閩南人的那種愛拼敢贏的精神,學會了敢于吃苦耐勞、勇于奮斗的氣質。市委書記在觀眾面前引亢高歌這首閩南歌曲時,傳遞給我們的正能量。我們作為一名中學生也要學會唱這首歌,唱出我們的精神,唱出我們的氣質。
我愛泉州,愛她的“秀”視頻上的惠安女“頭戴黃斗笠,披花頭巾,身穿藍上衣,系銀腰帶,穿寬長褲。”在海邊,在田間,我們總能見到一群群猶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婀娜多姿,優(yōu)美動人,這就是泉州唯美的一道風景線。惠安女的服飾讓人覺得美不勝收,美得無法用語言形容。但惠安女讓我們覺得美的更是隱藏在華麗的服飾下的“惠女精神”惠女水庫就直接地體現了惠女精神,體現了那種美麗大方、勤勞堅韌的氣質。正如方志遠教授說:“惠安女的這種精神是當代女孩子所要學習的美好品質。”這就是泉州的美人,這就是泉州人的自豪。
我愛泉州,愛她的“俊”在熒幕里,攝影師給了我們時空隧道,讓我們目睹了一座座閩南古大厝,一排排“皇宮起”讓我們再次地感受到了泉州經濟的輝煌、建筑的富麗堂皇。我們置身其間,無法用語言來修飾,用話語來表達,我們只能用心去體會,去感悟。
一首首委婉動聽的“御前清曲”一座座造型特異的宗教寺廟,一個個生動離奇的故事……都讓我們感受到泉州歷史的悠久與生機勃勃。觀看《海納百川閩南韻》,我們領略了“海濱鄒魯”的美景,欣賞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古港商埠”我們陶醉在刺桐花飄香,陶醉在泉州這個古老的搖籃。我們學會了閩南文化中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包容并蓄的人生哲學、重鄉(xiāng)崇祖的價值觀和重義求利的生活理念。
愛的就是你——我的泉州,我的閩南文化。
閩南(6)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jié)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xù)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余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游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xù)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閩南(7)
在這片神奇土地上,古人曾建造燦爛的獨特文化:海洋文化,從古代的海絲之路、鄭和下西洋到近代的馬尾馬尾船政文化,還有那著名的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是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各種各樣的形式使我目不暇接,我從中還發(fā)現了些我不知道的知識,列如提線木偶、閩南語、閩南的著名建筑小故宮、還有吃苦耐勞的惠安女,我都不知道我自己的家鄉(xiāng)還有這么多著名的人物、東西。
這其中我最自豪最驕傲的是我常說的閩南語,沒想到我們還給外太空可能找到的外星人做唱片,在1977年,一張攜帶錄有世界上60多種語言的唱片,隨美國發(fā)射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飛往太空,再錄選眾多語言中還包含了閩南語,在世界上成千上萬的語言中脫穎而出,送上太空。飛往哪浩瀚的太空,由此可見閩南語的獨特魅力。
在閩南歌中,有一首歌表達了閩南人內心的那種所思所想,表達了閩南人不服輸,不言敗的一種精神品格,那就是愛拼才會贏。
在節(jié)目當中我學會了,我知道了,知道閩南的文化歷史,更深的對自己家鄉(xiāng)的了解,對自己是閩南人而自豪。
閩南(8)
閩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獨具風味,在我們現在所居住的海西文化名城-泉州更為突出。今天,就讓我們吹著清新的海風,去參觀一下這座漫溢著古韻余香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海濱城市。
首先我們來到古老的崇武古城,這里保存著明代為抗擊倭寇而修建的城墻,現在依然巍峨聳立著。在海邊我們可以見到一群群美麗的惠安女,瞧!她們那奇特的服飾讓我們眼前一亮——短上衣,寬長褲,銀腰帶。為什么要穿“短上衣,寬長褲”呢?一問才知道,原來惠安女為了工作,長在海邊走動,穿短上衣是為了不讓海水濺濕衣服,寬褲腳則是為了讓褲腿干得快點。這些惠安女有的幫捕魚歸來的丈夫收拾海貨,有的則把海鮮挑出去賣。惠安女們?yōu)榱苏煞颍瑸榱撕⒆樱瑸榱苏麄€家庭,她們愿意犧牲一切。有名的惠女水庫就是她們辛勤勞動的見證。她們這種勤勞,勇敢,質樸,堅忍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走在這個海濱城市的鄉(xiāng)村街道你不時可以看到一座座紅磚燕頂的閩南古大厝,說起“燕頂”,你也許會比較迷惑,讓我這個生在泉州長在泉州的人給您解說一下,您就豁然開朗了。古時候,人們把燕子當成凱旋而歸的吉兆,所以就把燕子搬到了房頂,寓意在外的游子能平安歸來,所以,燕頂代表著對親人的思念,代表著團圓。
走在泉州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各種宗教的遺跡可以同時在一條街上和平共處,比如在涂門街,有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隔不多遠就是香火鼎盛的關帝廟。
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勝地”之稱。歷史上多種宗教匯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貴的宗教遺跡遺物,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現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擁有眾多的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這說明了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多元文化廣融博納,歷經千年積淀,形成了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充滿魅力的名城。
走在熱鬧非凡的涂門街,打錫街,有悠然漫步的老人,有穿戴時尚、步履匆匆的年輕人,街邊音響播放著勁爆的音樂,而到了晚上你又偶爾可以聽到古樸醇厚的古樂活化石——南音。
說道音樂就不由得想到語言,1977年美國太空總署發(fā)射飛行器,除了探測太陽系外,還帶著一張金唱片,上頭除了有地球的各種聲音、音樂,還有有五十五種地球語言,閩南語很榮幸也參與其中。
領著您看了這么多,聽了這么多,您是不是覺得這座城市確實不同凡響,有著非凡的魅力。多文化的碰撞,古老與現代的交融,會讓這座古城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形成更具魅力的大都市。
我們愛這個城市。
讓我們做個愛拼敢贏的閩南人吧。
閩南(9)
魂牽夢繞,只為我心中的閩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閩南的母親河是悠長的,她曲折蜿蜒地流過來,跨越楚漢,流經唐宋,流過月光鋪地的沉睡原野,流過繚繞的寧靜鄉(xiāng)村,流過晚霞和晨霧,流過漁燈和螢火,從荒涼緩緩流向繁華,從遠古悠悠流向今天……九龍江的流淌,猶如生命繁衍和律動,孕育出生生不息的閩南文化和后代兒女。浣游江畔,泛舟游船,在魚戲蓮葉的槳聲里叩出了綺麗的夢,這個閩南夢流經千年,也流經你我。
初春時分,九龍江安靜而又慈祥,如性情溫和的女子,用潺潺的樂聲,輕和出閩南童謠,溫暖兩岸勞作的人們,秀出“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婀娜多姿。她的美,似乎只可意會不言傳,宛如一幅水墨畫回蕩在風之情處,寥寥數筆卻有道不完的古韻。
仲夏時分,簇簇開放的“凌波仙子”,就是水墨中一抹淡黃素潔的霞光。總是在路邊或江畔遇見它們,陽關薄綢般透進嬌嫩的花瓣,朵朵都是嬌嫩柔美的質地。綴在莖上的花蕊,似乎在作一種眺望,它們的莖那種向上的力量,包含著一種不甘,似乎要把花朵送上更高的境界。迷戀于畫紙上那水仙的簡單灑脫,活生生的一片白,一片黃。白是迷離的潔,是流動的云,是水波瀲滟的閃爍。黃是歌舞中華麗的裙擺,豁然開朗,極盡綻放的絢爛,悄悄點燃心中的閩南情。
徜徉在老街幽長的巷道上,中山路的兩旁是兒時記憶中的古厝。伸手觸摸斑駁黝黑的墻皮,隱約殘留著勁風呼嘯的姿態(tài),蕩漾起童年的笑聲。高高翹起的燕尾脊,展望著未來,湛藍靛青的老瓦,經過風雨洗禮和歲月雕琢,滄桑悠遠,如同家鄉(xiāng)的一片片羽毛,在時光的更迭中飛來,街上的店鋪,不時地飄出“光餅”的醇香,大鼓涼傘上的威武,又帶回戚繼光抗倭時閩南人民的同心協(xié)力。那弄堂深處,柴扉輕開的家戶門外,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井邊,用滿口的南音閑聊。
日子淙淙向前,閩南的建設日益繁華,但不變的是它百年流傳的建筑與文化:威惠廟前,留下的是“花果之鄉(xiāng)”光輝的誕生;“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弘揚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悠揚婉轉的薌劇攜著祖國兩岸同胞的深情厚誼。夢憶閩南,愿它能更加富碩繁強,實現閩南兒女心中那悠悠的閩南夢。
閩南(10)
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我印象最深的閩南風俗。那是我們閩南老家獨特的風俗——農歷大年初九拜天公。它比除夕圍爐還要熱鬧、隆重。
印象中外婆是從正月初七就開始忙碌了。一大早起床就要到菜市場選購紅龜、年糕,買來一大束鮮花、水果和各種食材。
正月初八一大早,外婆就開始把昨天買來的食材分配好,準備開始做各種祭拜用的齋菜。外婆告訴我,拜天公的齋菜可有講究。如需準備十二素菜和“五牲”。
八點整,祭拜儀式開始了,外婆穿著整齊,一臉嚴肅。桌上放著之前準備好的食物。媽媽拿出六個小杯,三杯放白酒,三杯放茶葉。外婆點上香,自己先拜了拜,嘴里念念有詞,我依稀聽到“平安健康、工作順利”之類的禱語。
祭拜從初八晚持續(xù)到初九凌晨。快十二點的時候,外婆擲杯問天公是否用餐完畢后,把一個金桶搬到大街上,點了火,把金紙全燒了。突然,發(fā)現一條小巷家家戶戶都好像約好了似的,都在燒金紙,把一條昏暗的小巷給照亮了。
祭拜結束了,外婆用齋菜做起了火鍋。雖然天很冷,但一家人圍爐的感覺真的很溫暖。外面,家家戶戶燈都亮著,我想他們一定與我們一樣,一家人溫暖地在一起。
隔天,我問爸爸,真的有天公嗎?拜天公有什么意義呢?爸爸笑著說:“天公其實就像圣誕老人,帶給我們平安快樂,我們都樂意相信它的存在。它表達了老人們善良的心愿:祈求全家人平平安安,和睦相處。”
這就是“拜天公”這個閩南風俗,這不是迷信,而是把老人對親人的美好祝愿寄托在拜拜之上,它是我印象最深的閩南風俗。
閩南(11)
《愛拼才會贏》這首歌是我最喜歡唱的,因為歌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都能顯示出少年那愛拼搏、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讀起來充滿斗志。
歌中唱到:“一時失志難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很多人會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但關鍵看你有沒有堅持下去;有沒有站起來;有沒有重新去拼搏。偉大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然而,雙耳失聰、愛情的不幸并沒有讓他自暴自棄,相反,他把全部的愛與恨都融入了音樂創(chuàng)造中。幾經努力,終于譜寫了不朽名作——九部交響曲。這樣一個貧窮、殘廢、孤獨的人,生活拋棄他;命運捉弄他;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歡樂給予世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讓我屈服!”貝多芬的成功向我們展示了“愛拼才會贏!”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我們?yōu)槭裁纯偸潜蛔约菏〉年幱啊毫卫捂i住,不能去拼,破蛹成蝶,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呢?人的一生不可能順風順水,總會有失敗的一刻,但要坦然面對失敗,從中找到錯誤,得到啟發(fā)。便再次成功,不斷失敗不斷成功,從中成長磨練,破蛹成蝶,其過程如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這便是人生。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成功的因素有許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機遇,有堅持不懈的奮斗,追求等等。人們常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就是機遇,只有善于把握機遇的人,才能獲得成功。然而,單靠機遇是不行的,如果你放棄了,那么就算給你一千個機遇你也成功不了。在成功的因素里,機遇只占三分,而打拼卻占了七分,機遇 打拼=成功。
“愛拼才會贏。”失敗者瀟灑地拭去眼角的淚水,從跌倒處站起來,用歡笑來對待失敗,做一只浴火鳳凰,在烈火中涅槃重生,告別過去,面對現在,重新去拼搏,因為,愛拼才會贏!
每當失敗時,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這首歌,每每想起,總會重新得到信心,從失敗處再次站起來。
閩南(12)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jié)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xù)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余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游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xù)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閩南(13)
照家鄉(xiāng)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二十就開始了,至此家家戶戶進入過年的倒計時。臘月二十四是”神上天”,灶王爺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情況,各家各戶都希望灶王爺"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皆大歡喜。臘月二十五起就進入了年界,從這天起每家每戶都得大掃除一次。蒸年糕,搓湯圓,做整盆的五香腸,殺雞宰鴨,忙得不亦樂乎。
除夕這一天,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傍晚,節(jié)日的'氣氛更濃了。每家每戶貼上了春聯,到處煥然一新。天越來越黑,春節(jié)的氣息,帶著夜的精靈,悠悠忽忽地罩住了山山水水,罩住了老家那座美麗的小村,罩住了每一個人。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做好了,濺滿了大人們辛勤勞作后的甜蜜,包含了孩子們翹首已待的渴望。這一夜,家家打火通宵,不許間斷。而且,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一整夜,鞭炮噼噼叭叭,遠遠近近地炸響,炸出了歡聲笑語,炸出了歡樂喜慶的祥和氛圍。
正月初一,春節(jié)。照我們家的家族傳統(tǒng),早餐必定要吃甜線面,據說吃了這面,今后一年里的生活將甜甜美美,合家歡樂。這天清晨,晚輩要給長輩賀新春,稱“拜年”。“拜年”過后,大家開始了一天的“行程”。即使最勤勞的的人,在正月初一是不干活的,因為頭一天已煮好了飯菜,掃好了地,大家的任務就是盡情地玩樂。初二至初五,走親戚,向親戚好友賀喜。
元宵上市,春節(jié)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家家戶戶掛花燈,紅火而美麗。我們小孩子會買各種各樣的花炮燃放,在張燈結彩的街上盡情地玩耍,即使不跑到街上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色地玩耍。這一天,大家都要吃湯圓。這難道不是美好快樂的日子嗎?然而,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就在正月十五后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一年新的工作當中。
閩南(14)
閩南,我來了,為了感受你的氣息,我來到了你的懷抱中。
星期五的上午我們來到了閩南鄉(xiāng)下的環(huán)境真好啊!到處是翠綠色的草,到處是芬芳撲鼻的花!可是,每當風哄著卷來,雨像箭一樣射來,小草絕不向狂風暴雨低頭、彎腰,迎著暴風雨,不屈不撓的府著。
到了中午,太陽像火球一般的烤著。炎炎的`烈日高懸當空,紅色的光如火箭般的射到地面上,地面上仿佛是著了火。可是,蘆葦還是像衛(wèi)兵一樣挺拔。
很快就到了下午,我們決定要去以前的老房子看看,在路上牛毛細雨下起來了,那雨像絲線一樣細,像面粉一樣輕。隨著輕柔的風,在天空飄灑著。過了一會兒,雨就停了。雨后,綠油油的水稻上掛著一顆顆明亮雨珠,仿佛就掛著一條珍珠項鏈。
晚上,月亮就像一盞不熄的燈,高高的懸掛在美麗的星空,它把那皎潔、溫柔的銀輝灑向大地,使茫茫夜幕染上了暖濃濃的夜色。
黎明,不知什么時候撕裂了黑夜,在窗玻璃上摸了一層淡藍。沉睡的山峰蘇醒了,迎著晨風,沐浴著朝陽的光輝,顯的更加峻拔。太陽剛剛升上山頭,鮮紅的朝霞包龍著,陽光從云縫中照射下來,像無數條巨龍噴吐著的金色的瀑布。
閩南,我要走了,不知不覺我已經來了兩天了,這兩天里,你給了我太多美好的回憶,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愛你,閩南!
閩南(15)
淡黃的山巒漸漸淡出畫面,伴隨著動聽的音樂,山巒的形體也慢慢變化,最終一錘定音般地在畫面上定格,現出“文明之旅”四個大字。我們跟隨著市委書記黃少萍女士,與海內外觀眾一起,品讀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
在這短短四十多分鐘的視頻中,我讀出了巧奪天工的技藝,聽出了唱響千年的樂曲,感受了愛拼敢贏的氣質,目睹了富麗堂皇的皇宮起……從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閩南文化符號中,我更深刻地感受了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厚淵源以及閩南文化在凝聚兩岸的情感,推動和平發(fā)展上的重要作用。
我愛泉州,愛她的“老”。提線木偶在泉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小時候的我曾無知的認為提線木偶也不過是幾個手指掌控著一只小小的玩具,讓它跳起來,走起來,僅此而已。欣賞了木偶表演《鐘馗斬妖》后,我徹底改變了對表演提線木偶的看法,它不僅展現了用十只手指表演36條線的高難度動作,也向世人秀出了巧奪天工的技藝,唱出了泉州千年的歷史。
我愛泉州,愛她的“言”。聽了那翱翔太空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里傳來的閩南方言,我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時候媽媽教我唱的《愛拼才會贏》的這首歌。這首歌,讓我領會了閩南人的那種愛拼敢贏的精神,學會了敢于吃苦耐勞、勇于奮斗的氣質。市委書記在觀眾面前引亢高歌這首閩南歌曲時,傳遞給我們的正能量。我們作為一名中學生也要學會唱這首歌,唱出我們的精神,唱出我們的氣質。
我愛泉州,愛她的“秀”。視頻上的惠安女“頭戴黃斗笠,披花頭巾,身穿藍上衣,系銀腰帶,穿寬長褲。”在海邊,在田間,我們總能見到一群群猶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婀娜多姿,優(yōu)美動人,這就是泉州唯美的一道風景線。惠安女的服飾讓人覺得美不勝收,美得無法用語言形容。但惠安女讓我們覺得美的更是隱藏在華麗的服飾下的“惠女精神”。惠女水庫就直接地體現了惠女精神,體現了那種美麗大方、勤勞堅韌的氣質。正如方志遠教授說:“惠安女的這種精神是當代女孩子所要學習的美好品質。”這就是泉州的美人,這就是泉州人的自豪。
我愛泉州,愛她的“俊”。在熒幕里,攝影師給了我們時空隧道,讓我們目睹了一座座閩南古大厝,一排排“皇宮起”,讓我們再次地感受到了泉州經濟的輝煌、建筑的富麗堂皇。我們置身其間,無法用語言來修飾,用話語來表達,我們只能用心去體會,去感悟。
一首首委婉動聽的“御前清曲”,一座座造型特異的宗教寺廟,一個個生動離奇的故事……都讓我們感受到泉州歷史的悠久與生機勃勃。觀看《海納百川閩南韻》,我們領略了“海濱鄒魯”的美景,欣賞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古港商埠”,我們陶醉在刺桐花飄香,陶醉在泉州這個古老的搖籃。我們學會了閩南文化中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包容并蓄的人生哲學、重鄉(xiāng)崇祖的價值觀和重義求利的生活理念。
愛的就是你——我的泉州,我的閩南文化。
閩南(16)
古人曾說:“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在閩南,人們一般都都喜歡品“鐵觀音”,“鐵觀音”正如青橄欖,入口略些苦澀,但這苦澀中以蘊藏著絲絲甘甜,一口下肚后,腸胃頓時清爽起來,仿佛被清洗得干干凈凈,這一系列的甘甜,怎能不叫人回味無窮?
別光說茶,懂得擇茶、泡茶、品茶也是極關鍵的,瞧,機會來了,有一回,爸爸準備去一個好朋友家泡茶,而且那朋友還是懂茶之人,我頓時興奮得一蹦三尺高,爭先恐后地說要跟去,這些天我一直在閱讀有關“茶”的書籍,對那些文章早已感到倦怠,倒不如真真切切地用舌頭“閱讀”呢!
到了叔叔家開始泡上好的“鐵觀音”王叔叔就邊燒開水邊給我們講述泡茶的程序。“首先,把茶葉倒入燙洗過后的茶具,用幾勺沸水燙洗一下,把茶身上沾的灰塵沖刷掉。”說著,王叔叔就真的把茶葉燙洗了一遍,然后再把茶具倒?jié)M沸水,本來蜷縮的茶葉緩緩地舒展開來,仿佛剛出浴的少女。
王叔叔接著說:“斟茶也是大有講究的”,隨后他合上了茶蓋,用食指輕輕抵信茶蓋,并九十度翻轉。“泡茶過程可以輕輕晃動茶水,使茶葉的甘冽能更好地散布開來。”
約莫這樣過了三分鐘,王叔叔才將茶具里的茶篩選后倒入每個人的杯中,我不由自主地聞了聞“鐵觀音”的清香,并抿了一小口,真是如書上所說的“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
這次經歷讓我見識到了閩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們閩南人不正如“鐵觀音”一般勤奮努力,吃苦耐勞,敢愛敢拼嗎?閩南人將這種茶的精髓與精神融入到自已的生活中去,無疑是中國豐富茶文化里一朵燦爛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