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收了的作文(1)
中秋節(jié)的時候,我們回老家過節(jié)。我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玉米,便開始觀察起來。
玉米像一個個守護田地的衛(wèi)士,挺拔而高大,十分強壯。
由于有農民在拔玉米,所以我看到了玉米根。那根和玉米桿一樣硬、粗。旁邊有一些軟軟的小根,上面有土塊,如果把土塊去掉,軟根和頭發(fā)差不多。
玉米的莖有點像竹子的莖。一節(jié)一節(jié)的,十分堅硬。當拐杖還挺好呢!如果你不費一些勁,休想把它折斷。它不僅堅硬,里面還怪好吃呢!媽媽說,她小時候常把玉米桿當甘蔗吃。哈哈!
玉米的葉也很有趣。在下面的葉子大部分已經枯黃了,但上面的葉子依舊是綠的。好玩吧?玉米葉較窄卻很厚。如果它再寬一點,就很像扇子了。
玉米的果實俗稱“棒子”。“棒子”金燦燦、黃橙橙的。當然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有了不同的玉米品種。各種顏色:紫的、半紫半黃的……都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普通玉米好。玉米果實真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的。但是玉米須暴露了“棒子”的所在地。玉米須還真調皮呢!
玉米不僅樣子好看,味道也很好:口感滑膩。玉米粒皮的筋道、玉米粒汁的香、玉米粒渣的脆等等簡直是“舌尖上的中國”。口感的沖擊太強了。還有玉米做的各種菜肴:蒸玉米、烤玉米、煮玉米、排骨燉玉米,都讓人垂涎三尺。啊,不說了,我的口水快滴到紙上了。玉米真是色、香、味俱全。
描寫收了的作文(2)
今天下午天氣特晴朗,爺爺把那些曬了好幾天的玉米都搬到了屋子里,大家都加入了“剝玉米”的行動中。
爺爺右手拿著一個小鉆子,左手一根干玉米,他用這個小鉆子的尖頭刺進玉米的根部,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就刮掉了兩排玉米,不一會兒,就把玉米變成了光禿禿的玉米棒了。這是最省力的方法。
奶奶采用的是比較快的方法:奶奶先等爺爺用小鉆子給玉米開了一條路,然后再把這有縫的玉米放在一條綁了一只鞋子的椅子腿上,接著開始按著玉米往鞋底搓啊搓啊,那玉米粒兒“嘩嘩”地就落了下來,只是這些玉米粒兒就像不怎么聽話的小孩子,根本不愿意進大圓筐里,讓我們滿地撿。
我和妹妹怕椅子和鉆子不安全,就決定用手剝。妹妹學著奶奶的方法,找了一個玉米棒,來當奶奶的椅子腿,也搓了起來,可就是搓不下為幾顆,誰叫她力氣太小呢我就用最老實的辦法:用手剝。這雖然很慢,但是玉米粒不會掉到圓筐外面啊!很“實用”。
終于,大家齊心協(xié)力把那一大堆的玉米剝完了。滿滿一個大圓筐,黃燦燦的像金子。雖然我的手指有點酸痛,但也算是幫了爺爺奶奶一點忙,我的心里還是蠻開心的呢!
描寫收了的作文(3)
在家鄉(xiāng)的假期中,我做了許多有趣的事情,但有一件事讓我耿耿于懷!
早晨,我正呼呼大睡,堂哥把我叫醒,說是什么要和奶奶去拔花生,什么,花生還要把拔,說實話,我雖是家鄉(xiāng)人,但從小就被帶到上海這座大城市生活,實在是沒見過收花生是怎么收的,所以,和他們走到田野中,我時不時揉揉自己睡眼朦朧的雙眼,還時不時地打哈欠,我望著無邊無際的菜田,禁不住感嘆農民的勤奮,他們沒有學問,卻用自己的雙手養(yǎng)活了自己,生活貧苦但不缺乏樂趣,而我們整天沉浸在網絡之中,卻難得見一次微笑,我也是如此,天天軟磨硬泡地求爸爸媽媽給我點時間玩游戲,也許這時會強行擠出點微笑,但不是發(fā)自內心的!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來到歸爺爺奶奶種的那一畝地,我愣住了,這片地夠大的,長大約120米,寬大約20米,在這片田中,被爺爺奶奶用泥土一片片地隔離開了,有的種水稻,有的種西瓜,有的種甘蔗,有的種橘子樹,有的種······有的水多,有的干旱,有的濕潤,有的'······我心想:爺爺奶奶種下這些得花多少功夫啊!可我找了許久,還是沒看見花生,奶奶帶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到盡頭,只是我才看見有一塊大約五六十平米的菜畦中有那么一些花生,只見奶奶跳進田地中,把那些保暖用的油紙袋掀開,只見一簇簇花生和油紙袋一起被提到了空中,我們的任務是把那些花生從花生苗上拔下來,我們也快速地跳到田地中去干活,相比他們,我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半個小時內,我只拔了半桶,他們平均每個人拔了3桶,我累得不行了,就停下來休息了會······轉眼間的功夫,花生都在我們的大桶小桶中安家了,我看了看手表,它早已面目全非了,上面沾滿了泥巴,啊我得回去洗了,此時已接近正午,我們提著大桶小桶回家了。
今天雖辛苦,但收獲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