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蘇東坡寫的那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無論是成者為王,還是敗者為寇,都抹滅不了那些熠熠生輝的燦爛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異處、功敗垂成的群雄們,也有他們自身獨特的亮點。
如果說一本好書,每一次品讀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話,那么三國演義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在它描寫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啦,寫諸葛亮出山的過程,先借司馬徽、徐庶之口,影影綽綽地虛寫他的非凡才能;繼而是三顧茅廬,仍是從劉備等三人的眼光中虛寫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圍和一種神秘色彩,逗引讀者的興趣。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這個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演義》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無論何種復雜的情況下,都能審時度勢,掌握大局;在無論多么危急的情況下,都能運用巧思,轉危為安。雖然三國演義已經神化了諸葛亮,但還是可以從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學。我想他應該是一位儒將,至少有著儒將的風范,盡管古代十大儒將中并沒有他。這就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第一印象,但當我再次拿起著本書,看到他在五丈原時,在寒風中視察軍營時,面對長天的無力嘆息,我更加的敬佩這位偉人。這是諸葛亮臨終時的一句話“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意思就是,再也不能為復興漢室、酬恩先主而上陣討伐叛賊,浩淼蒼天,永恒不朽,為何卻對我如此苛刻,讓我在此走到盡頭,也不愿再多給我哪怕一點點時間,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風徹骨生寒,命運對這位壯志未酬的老人確實是過于苛刻了,他走得極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對手司馬懿前面。也許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他就已經覺察到復興漢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厚禮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來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馬徽當初就說,“孔明雖得其主,然不得其時。”想必諸葛亮也清楚這一點。也許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對劉備的忠誠。但三國演義就是如此恰到好處的塑造了這么一位英雄,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就是三國演義要告訴我們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個敢于面對挑戰,在困境中奮起,毅然決然的人,一定是以為英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者,雖敗猶榮。試想這樣一位小說人物,如何不能扣動讀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話是《出師表》里的: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也許你覺得沒什么,也許是你不明白。在這功名利祿的世界里,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這個道理是不會變的。所以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諸葛亮九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幼年飽受失親之痛。對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認識,所以奉命于危難之間也是他人生觀的一種表現,更是知恩圖報的一種形式。
《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呢?——這也許是諸葛亮對自己人生觀的詮釋。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