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一生”,讓我突然想起前不久剛看過的一本書《重新認識你自己》。
人的生命就像機器一樣,如果長期放置在一邊就會生銹,久而久之就轉不動了,只有長期的`使用,定期的進行保養和維修,才能讓他發揮應有的價值。
作為人類的我們,隨著時代的進步,競爭力的增強,人們都覺得時間就在指間溜走了,每天感覺到的是疲憊不堪,有時還埋怨自己也沒做出多大成績,甚至覺得自己過稀里糊涂,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就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這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動態的問題,它體現了一個人自我感受與滿足感。
比如,一個普通員工,一生雖收入不豐,生活平淡,但衣食無憂、家庭和諧;而有人腰纏萬貫,卻妻離子散、毫無真心朋友。從這里看,誰是人生的成功者?比結果,是前者,比財富,是后者。
又比如,一個博士應聘到某公司任高級研究人員,老板是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企業主,他們兩人相比,誰是人生的成功者?從文憑看,是前者;從業績看,是后者。
用一種簡單的思維方式評論人生成功,恐怕難以明確界定。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環境,對家庭有供養能力,自食其力,獲得社會的認可,就是一個成功者。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就像幸福的感覺一樣,關鍵是看自己如何看待。同時這也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態度。
當下,我們就應該有責任、有意識重新認識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我們要不斷的讀書,不斷的學習,因為讀書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時候要用到,我們才去學什么。
這個世界就是,一些人總在晝夜不停的運轉,而例外一些人,起床就發現世界已經變化。
社會的多彩決定了人生存狀態的多樣性。
缺少了精英式的領導人物,社會發展建設要減緩。
盡管這些人令人矚目,但他們的個人幸福未必是完美的;但是,沒有大量普通勞動者,社會發展也是不可能的,在這個群體中,多數人是幸福充實的。
下面的故事,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一個近乎于文盲的船夫劃船送一位很有學問的學者過河;學者問船夫,從此岸到彼岸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船夫支支吾吾,說了半天,也沒有回答好學者的提問。
于是學者深有感觸、語重心長地說道:你長這么大,連一句符合語法邏輯的話都說不清楚,你這半輩子就算完蛋了。
船到河心,突然狂風大起,波浪滔天,眼看就要翻船。
這時船夫問學者:你會游泳嗎?學者已經被眼前的情狀嚇得魂不附體,搖頭表示不會。
船夫便遺憾地說:你這一輩子可真就完蛋了。
綜上所述,無論是精英、偉人,還是普通的員工,都離不開學習,離不開讀書,更需要時不時的回頭展望自己所走過的路。
重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時刻提醒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活出最充實的自己,展現最精彩的自己,不斷給自己充實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