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為什么沒有性代的姓氏?‘
代姓,中國姓氏,起源有二。代國,為周時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南),戰國時為趙襄子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又有北魏太祖時乙弗部有首領代題,其后有代氏。戰國時有趙人代舉、漢時有京兆尹代武、宋時代淵,宋史有傳、以及贊善大夫知蒙州的代象、明時有崖州人,歐寧縣丞代賢、以及山后人,西安衛指揮代升,皆為古代代姓名人,與戴姓不同。
后因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將“戴”簡化為“代”,致使部分戴姓也改稱代姓,使二姓混為一談,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后廢止,這部分代姓也有人未改回戴姓,使戴姓成為代姓一大來源
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十位,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云升時,戴云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并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里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钅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后遷湖北荊州并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后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陜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于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臺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于陜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臺灣。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