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古今異義:
1、城:古義:城墻;今義:城市。
2、池:古義:護城河;今義:小水池。
3、委:古義:放棄;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古義:國防;今義:國家。
5、親戚:古義: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
6、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7、域: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義:地域。
8、是: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今義:判斷動詞。
9、兵:古義:兵器;今義:士兵。
10、然而:古義:這樣卻;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原文節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城:古義:城墻;今義:城市。
2、池:古義:護城河;今義:小水池。
3、委:古義:放棄;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古義:國防;今義:國家。
5、親戚:古義: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
6、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7、域: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義:地域。
8、是: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今義:判斷動詞。
9、兵:古義:兵器;今義:士兵。
10、然而:古義:這樣卻;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原文節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愛問教育
2021-12-22 16: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