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認知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于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于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后。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于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于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后。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愛問教育
2021-12-27 15:4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