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根據魯國的歷史改編的。《春秋》是一部蘊涵著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著作,這是從先秦孟、荀到兩漢馬、班諸家一致的看法。兩漢以后,今文經學衰微,學者多受古文經學門戶之見的影響,開始視《春秋》為歷史學著作,并由此引發了長期以來聚訟紛紜的《春秋》性質之爭。
魯國(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諸侯國,姬姓魯氏,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先是輔佐周武王,后又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伙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于奄國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天子,于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定都曲阜。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后來陸續吞并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并奪占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多位于今山東濟寧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
魯國先后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5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5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封魯君于莒。六年后(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諸侯國,姬姓魯氏,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先是輔佐周武王,后又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伙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于奄國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天子,于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定都曲阜。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后來陸續吞并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并奪占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多位于今山東濟寧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
魯國先后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5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5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封魯君于莒。六年后(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愛問教育
2022-03-02 15:5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