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非戰國守圉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的翻譯: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御裝備,又將用什么去抵御它們呢?這句話出自《鄭同北見趙王》,節選內容:王非戰國守圉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王若無兵,鄰國得志矣。
《鄭同北見趙王》闡明了《戰國策》的一個要旨:除非你作世外的高人,在這個人欲橫流的世界上,如果僅有王道和仁義,而沒有謀略和兵法,那么傷害侵略隨之而來、國將不國、一切都會不安全。兵法謀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證道義的完善。策士鄭同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兵法、謀略、防人之心必須存在的道理。
作者簡介: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末年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奉命領校秘書,撰《別錄》,其后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治《春秋榖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鄭同北見趙王》闡明了《戰國策》的一個要旨:除非你作世外的高人,在這個人欲橫流的世界上,如果僅有王道和仁義,而沒有謀略和兵法,那么傷害侵略隨之而來、國將不國、一切都會不安全。兵法謀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證道義的完善。策士鄭同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兵法、謀略、防人之心必須存在的道理。
作者簡介: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末年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奉命領校秘書,撰《別錄》,其后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治《春秋榖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愛問教育
2021-12-23 17:19:19
